2016年全國"兩會"報告及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為今后五年及更長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和能源變革做出了總體規劃和全面部署。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國務院國資委等先后出臺能源結構相關行動計劃、重要部署和重大安排。經濟新常態將在較長時期影響中國經濟、社會和能源發展。為應對和適應經濟新常態,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傳統能源企業必須首先從發展戰略層面做出重大調整和轉型。
傳統能源企業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能源支撐經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傳統能源領域得到快速發展,支撐了我國經濟近30年的高速發展。傳統能源企業在很長時間內都是國家和社會關注、支持的重點領域,并有多種配套政策扶持其健康發展。2015年,全國生產原煤37.5億噸、原油2.15億噸、天然氣1346.1億立方米、發電量5.81萬億度,這些都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主體能源。
能源產業能力決定能源安全。改革開放以來,能源產業發展很快。截至 2015年年底,我國煤炭生產能力、發電裝機能力等多項指標位居世界第一,石油、天然氣生產能力也居世界前列。這樣的能源生產和供應能力,有效減少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進口能源的依賴,使石油、天然氣等重要能源的進口依賴度得以在可控范圍內。在國際政治形勢復雜的當下,能源產業能力對國家能源安全、經濟安全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創新提高效率。創新,可以說是傳統能源企業的發展優勢。長期以來,傳統能源企業一直把創新放在突出位置。中國地質團隊從中國地質實際出發,突破了西方海相生油論的局限;在水電、核電和特高壓輸電等領域,我國都站在了技術和創新制高點。重視技術、注重創新,已經將我國能源轉換效率、能源輸送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到世界一流水平。
海外開拓資源。為響應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走出去"的號召,石油、煤炭、電力等企業,先后走出國門,把能源生產和供應建在美洲、東南亞、非洲、中東和歐洲各地。這些海外能源項目形成的份額生產能力或權益生產能力,為穩定國際市場、降低我國進口能源成本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常態考驗傳統能源企業
能源消費彈性理論遇到挑戰。"十二五"期間,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出現下降,2011年約為9.5%,2015年約為6.9%。工業增加值增長率下降更為明顯,2011年約為10.8%,2015年約為5.9%。2015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約為43.0億噸,比上年增長0.9%。其中,煤炭消費量下降3.7%,原油消費量增長5.6%,天然氣消費量增長3.3%,電力消費量增長0.5%。其中,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64.0%,水電、風電、核電、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17.9%。"十二五"期間,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5.6%。工業企業噸粗銅綜合能耗下降0.79%,噸鋼綜合能耗下降0.56%,單位燒堿綜合能耗下降 1.41%,噸水泥綜合能耗下降0.49%,每千瓦時火力發電標準煤耗下降0.95%。
需求變化惡化盈虧狀況。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了新情況,能源需求在總量放緩的同時,還伴隨著結構性調整。一些傳統能源產品需求有所下降,有些甚至下降較多。煤炭市場長期低迷,不僅沉重打擊了產業結構相對單一、以煤為主的傳統能源企業,也波及以煤炭為主的區域經濟發展能力。
氣候環境要求降低高碳能源消費。2015年12月召開的巴黎氣候大會及其會議成果,將引領未來一段時間的能源需求調整方向。煤炭消費將遇到更多瓶頸和制約,與此同時,低碳能源的消費量、消費比重將出現雙增長。傳統能源企業如果不走出高碳能源生產和供應的傳統領域,將面臨著更大的發展挑戰和經營困難。
國際行情震蕩經營效果。基于發展市場經濟和加入WTO的需要,我國石油、天然氣等大宗能源產品原則上實現了與國際市場掛鉤、聯動。而世界局勢變遷,時刻影響著國際油價和天然氣價格。2014~2016年,國際油價跳水并長時間泡在水里,沉重打擊了我國的石油企業,石油行業的經營收入和利潤雙雙大幅下跌,產業鏈上的一些企業也受到波及,如石油工程服務領域內的一些企業目前瀕臨或已經陷入沉重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