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風和日麗的一天,午餐時間的短短幾個小時內,德國出現倒貼用戶用電的現象。德國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資已經獲得極其豐厚的回報,綠色能源幾乎可以充分滿足全國的用電需求。由于其他的能源基礎設施——核電、煤炭和天然氣發電等——也在線運行,5月8日當天暫時的供給過剩使得德國現貨市場上的價格降至負值。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商業用戶用電越多,反而可以賺得更多的錢。
正如負利率——銀行向存款客戶索取費用——所引起的對世界經濟狀況的更大疑問一樣,5月8號的事件也很可能被用來反對德國的能源轉型計劃,Energiewende。
Energiewende計劃的批評者將這一怪異的市場扭曲和德國家庭高昂的電費賬單歸咎于政府對可再生能源的慷慨支持(包括保證發電商的售價高于市場價格,風力和太陽能發電優先上網等)。確實,德國個人消費者每年向個體發電商支付超過200億歐元(230億美元)附加的可再生能源固定上網電價。為回應質疑,德國政府上周同意減緩未來十年內可再生能源的發展規模和速度。
圖1 201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TOP7國家
縱坐標:中國、美國、德國、日本、印度、意大利、西班牙,橫坐標:吉瓦 圖例:風電、集中式太陽能發電、光伏、地熱發電、生物質發電
圖2 2015年全球人均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TOP7國家
縱坐標:人均裝機容量(千瓦/人),橫坐標:德國、西班牙、意大利、美國、日本、中國、印度 ,圖中:2015年,德國人均清潔電力裝機量達到1.1千瓦
上周,在原則上達成一致的德國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中,將2025年前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控制在45%以內。而且,正如歐盟總部的要求,未來風能和太陽能的推廣將與招標結合,有利于那些以最低價格生產可再生能源電力的發電商。毫無疑問,該計劃使可再生能源領域的部分參與者感到不安,擔心市場機會和收入受到損失,特別是那些規模較小的公司以及數百萬投資了可盈利屋頂太陽能電池板的房屋擁有者。同時,環保游說團體表示,這些改革是對化石燃料部門的一個讓步,可能會給以德國為榜樣的國家發出錯誤的信號。總的來說,“Energiewende計劃”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其他可再生能源的投資,似乎已經失敗,或者說正在失去其政治恩惠的光環,進入了一個較為困難的時期。
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何種財政和政策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促進可再生能源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在微觀經濟上的紛爭并不會導致進行之中的去碳化工程偏離正軌。德國的例子說明,這一轉變必須得到全面性的能源計劃的支持。將快速增長的分布式發電并入電網需要改進的網架、預測電力供需的可靠工具、高效的儲能裝置以及更為靈活的傳統發電廠。
當然,在未來的二三十年內,德國和其他國家將繼續依賴煤炭和天然氣來滿足電力需求。然而,大量的補貼(2014年全球5000億美元的能源補貼中,僅1350億美元用于可再生能源)意味著化石燃料發電將繼續保持最低的價格。在未來,一個務實的、對氣候友好的能源系統所需要的是對石油和煤炭市場進行更大力度的改革,而不是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做更多的改變。
轉載自《自然》(Nature),第531卷,第7606期,2016年6月9日,編譯:尼古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