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之下,能源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能否保障能源安全、促進可持續發展,則有待商榷。電力、油氣的發展對中游管網依賴程度高,安全、可持續利用要求極高。盡管當前我國能源體制存在不少問題,但在保障能源的安全、可持續利用上,既有體制的作用及已取得的成就絕不輸世界發達國家。而能源互聯網意味著能源市場供應主體大量增加,交易方式更加多元,政府監管的難度也將隨之加大。例如,“售電市場放開”是我國能源革命的重要內容;當售電側放開后,如果一家售電公司經營不善倒閉或者跑路,誰來兜底?另外,可再生能源供應持續、穩定性差,如何將之轉化為穩定性強、波動不大的能源,也是一大問題。
低碳物美不價廉——
欲思其利 必慮其害
能源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并不必然導致提供給社會的能源成本更低。我國富煤、貧油、缺氣,而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仍處于產業初期,尚未形成規模效應,這就決定了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的價格高于常規能源,是真正的“貴族能源”。盡管11月18日天然氣門站價格下調,但油氣比價仍為0.6∶1,石油、煤炭、電力較之天然氣仍有價格優勢;天然氣分布式能源若無補貼,仍沒有經濟性。如果一味棄煤并大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的比例,能源價格水平肯定將整體抬升,致使我國社會總成本提高,進而造成經濟增速進一步下滑。
目前,我國制造業與美國相比已無明顯成本優勢。美國波士頓顧問公司(BBG)今年發布的《全球制造業的經濟大挪移》報告指出,比較全球出口總額排名前25位的經濟體,若將美國的制造成本定為基準指數100,那么中國的制造成本指數高達96,與美國相差無幾。因此,在大力推廣清潔能源的同時,我國能否承受廣泛使用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所需付出的高成本代價?能否經受住能源成本攀升帶來的對整個經濟和社會的沖擊?能否適應由于成本上升而引發的產業轉移?
紅利背后隱風險——
“危”“機”并存 三思而行
如果說能源革命是對我國原有能源體系的顛覆性變革,那么能源互聯網所帶來的就不局限于針對能源技術的變革,還包括針對生產力及生產關系、能源消費與生活方式的深層次變革。大的變革帶來的往往既有機遇,又有挑戰。
從商業及市場投資的角度看,能源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的確會催生新的、多元化的商業模式和投資機會,因為它能徹底改變能源行業自然壟斷的特性,將一個集中式的、單向的、生產者控制的能源系統,轉變成大量分布式能源輔以部分集中式能源的、與更多消費者互動的能源網絡,將原來封閉運行的能源產業鏈進一步劃分,并最大限度實現開放和共享。這其中肯定會產生新的利益區塊,吸引更多投資者進入,前景十分誘人。
但從政府角度看,由于能源互聯網是新能源技術、ICT和互聯網的融合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因此它不僅存在技術、安全、標準等問題,還需要解決消費者、發電企業、電網、售電企業、政府等利益相關方的協調問題。巨大的紅利往往意味著潛在的風險,比如互聯網金融在塑造傳統金融業態、帶來普惠紅利的同時,也因其方式及手段衍生日益復雜、新異而帶來很多新的金融風險及亂象,不得不需要政府出面加強監管。
歷史經驗表明,由技術進步推動的變革往往以超乎人們想象的速度和強度發生。在“互聯網+”的浪潮下,能源互聯網所推動的能源革命,即使窮盡我們所有的想象力,也難以預測其到來速度有多快、影響有多深。因此,我們在順應潮流的同時,也需提前做好應對問題的準備。
(作者為能源經濟學者,經濟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