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耀曾經說過,“由計劃向規劃轉變是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又一個歷史坐標,規劃的特點就是從具體、微觀、指標性的產業發展計劃向宏觀的國家空間規劃轉化。”
(二)“計劃”變“規劃”要求將過多過細的量化指標淡化,規劃將更加注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把握與調控
《現代漢語詞典》對“計劃”和“規劃”的解釋是:“計劃”是指工作或行動前預先擬定的具體內容和步驟;“規劃”是指比較全面和長遠的發展計劃。顯然后者更加注重宏觀性、戰略性和長遠性。
當我們翻開以往的五年計劃,我們可以看到各類指標,以“十五”規劃為例,僅規定了產量指標的工業品就有28種,包括家用洗衣機、家用電冰箱、化學纖維等、農業生產指標中包括甘蔗、甜菜、茶葉、蠶繭、黃紅麻等。而在“十一五”規劃中不再規定工業品和農產品的生產指標,主要制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問題,突出戰略方針、戰略任務、戰略布局、戰略措施和重大政策,不搞過多的量化指標。即使是需要國家規定的主要指標,也分成兩類:一類是預期性的,另一類是約束性指標,“十一五”規劃中,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指標共22個,預期性指標22個,約束性指標僅8個。
我國在計劃經濟時期,國家通過計劃逐一配置重要資源,所以各項指標定得非常細,過去的計劃有許多屬于市場、企業和資本自我調整的內容,而市場配置資源的今天,規劃突出宏觀性、戰略性和指導性,規劃指標少而精,從“計劃”到“規劃”,體現了從微觀向宏觀,從直接向間接,從項目管理向戰略管理的轉變。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遇到了資源和環境的瓶頸約束,面臨著激烈的國際競爭,規劃將凸顯政府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把握和調控,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節能減排,改善生態環境,為謀劃中國未來五年以致未來30年等更長遠的發展,描繪一幅清晰的“藍圖”。
(三)“計劃”變“規劃”要克服“越位”和“缺位”,是政府職能轉變邁出的新步伐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
如何使政府既不“越位”又不“缺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可以由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領域的內容減少了,政府在抓好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的同時,加快職能轉變的步伐,在公共服務、生態環境、資源保護、優化環境發展等方面更好地履行公共職責是當務之急。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調節、市場監管、公共管理、社會服務是政府的四大職能,后面的兩大任務是政府極為重要的職責,也恰恰是政府最為薄弱的環節。
“計劃”變“規劃”對于大多數行業,特別是私有的、競爭性行業是合適的,但是對于公有的,非競爭性行業、自然壟斷行業是否合適,具體到中國的電力行業該怎么辦,就值得探討。
要不要做電力規劃?
2002年進行廠網分開、引入競爭的電力市場化改革,2005年中共中央提出“計劃”變“規劃”,國家編制了“十一五”、“十二五”兩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但電力行業至今沒有發布電力規劃。沒有電力規劃,電力工業的發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快得多,而不少電力計劃的預測失準,最突出的“十五”計劃預測錯得離譜,電力計劃失控,使得公眾對電力計劃、規劃的作用產生懷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電力規劃還要不要做?
中國電力行業的主流觀點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立足中國國情(如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電力行業需要國有經濟占主導),必須重視和加強電力統一規劃。理由是:
——電力的國民經濟基礎產業地位要求加強統一規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特征要求加強統一規劃。
——電力工業的自身特性(電力發供用同時完成和技術資金密集型特征)要求加強統一規劃。
——我國能源資源與生產力布局不平衡的特征要求加強統一規劃。
——轉變電力發展方式,增加新能源利用,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促進能源效率提高和節能減排,需要統一規劃。
——加強電力統一規劃,能有效促進行政管理方式轉變。
——深化電力體制改革與堅持統一規劃并行不悖。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電力工業統一規劃機制研究》201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