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認為不適合發展風發電的貴州,不到三年時間,風電裝機容量從“零”到上百萬千瓦規模,產值從全國末位攀升至第15位。起步較晚卻快速增長的貴州風電,不但見證了高原低風速風電場的成長之路,也標志著能源大省能源結構調整的綠色方向——來自省能源局提供的一組最新數據:根據國家能源局、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2013年第三季度全國風電建設統計結果顯示,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末,貴州省風電并網裝機75.66萬千瓦,列全國第15位,同比上升一位;2013年1至3季度上網電量9.22千瓦時,列全國第17位,同比上升2位。
在全國的風能資源版圖上,包括貴州、四川、甘南、陜西、湘西、嶺南在內的地區被劃分為四類資源區,年平均風速僅在2米/秒,而在風力資源比較好的內蒙古和甘肅北部的一類和二類資源區,年平均風速則在4米/秒以上。
從倒數第一迅速攀升至第15名,我省僅用兩年時間就創造了令業界刮目相看的中國風電建設“貴州速度”。
高原風電的“貴州速度”
“貴州歷來以惡劣的氣候條件和崎嶇的地形著稱。一度被認為是一個無‘風’的省份。2011年以前,全省風電裝機容量還是‘零’,在全國各省區風電產值排名中一直墊底。經過兩年多的時間,我們實現了大跨步式地發展。”省能源局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處處長卓軍告訴記者。
省能源局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處成立于2010年,而這一年被業界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貴州風電元年”。
“貴州屬于高原低風速地帶,而之前中國的風電開發技術主要針對平原高風速地帶,直到高原低風速開發技術逐漸‘破冰’,且貴州的能源結構調整勢在必行,貴州風電開發規劃才被正式提上日程。”卓軍說,2011年,貴州省氣象局負責完成的《貴州風能資源詳查和評估報告》和中國水電顧問集團貴陽勘測設計院負責完成的《貴州省風能資源開發規劃》相繼通過驗收,摸清了貴州風電的“家底”,為貴州風電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數據及理論支持。
《貴州風能資源詳查和評估報告》成果顯示,我省70米高度大于200瓦/平方米的技術開發面積為2769平方公里,技術開發量為770萬千瓦;大于250瓦/平方米的技術開發面積為2002平方公里,技術開發量為558萬千瓦;大于300瓦/平方米的技術開發面積為1630平方公里,技術開發量為456萬千瓦;大于400瓦/平方米以上區域的技術開發面積為568平方公里,技術開發量為157萬千瓦。貴州風能資源,西部好于東部,中部好于南部及北部,但高值區分布相對零散,分布復雜。貴州風能資源較為豐富的區域主要分布于畢節市西部、南部及中北部、六盤水市中部及南部,遵義市中北部、貴陽市中部,黔東南州中東部局部、榕江縣與荔波交界地帶等區域,黔南州北部、黔西南州中部局部、銅仁市局部。
“當我們把這些規劃報告呈給國家能源局時,他們非常吃驚,完全沒想到貴州可以搞大規模的風電開發,雖然不能與西北、東北等風資源富集的地方相比,但是接近2000萬千瓦的技術開發量還是讓他們刮目相看。”卓軍至今仍記憶猶新。
2011年4月,貴州第一臺風機在畢節赫章韭菜坪正式并網發電。當年,貴州風電的規劃發展容量急速上升到429.31萬千瓦。
2012年,省政府正式批復《貴州省新能源“十二五”規劃》,進一步確定貴州風能開發計劃,即“十二五”末風電裝機規模確保達到450萬千瓦左右,力爭達到600萬千瓦左右,其中分散式風電裝機規模達到50萬千瓦。全省風能規劃190個項目(點),涉及9個市(州)。總投資989.4億。《規劃》中,風能規劃項目占全省全部新能源項目的58%,占總投資額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