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對偏遠的山村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但村民收獲的不僅是通暢的交通,還有因此而富裕起來的生活。項目一旦開工,就會有幾千人同時進駐一個鄉鎮,為沉寂的鄉村引進了一個活躍的商機。除了與工程有關的業務,大量工人的后勤保障對于一個山村來說也是不小的市場,連開食雜店的人家兩年后都蓋起了新房。
按照華能新能源阜新風電公司總經理黃海燕的說法,風電的發展為阜新帶來的不僅是經濟效益,還有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這才是向可持續發展邁進的真正意義上的轉型。
布局謀篇志存高遠
從某種程度上講,阜新新能源局承載著阜新經濟轉型中一個重要支點建設的使命,打造以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能、煤層氣、地熱能開發應用及配套產業為代表的現代新型能源基地。目前基地產業集群有企業41 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9 家。阜新作為國家確定的風電設備國產化基地,已經形成以風電為龍頭的多元化格局,風電開發企業有華能、中國風電、大唐、華潤、金山等14 家,又先后引進和培育了中國風電、金風科技、韓國尤尼深、大金重工等風電制造以及風電控制系統和測風系統制造開發企業共15 家,產業鏈條得以有效延伸和完善,年銷售收入達50 億元。記者在金風科技等幾家工廠中看到的都是滿負荷生產的熱鬧場景,這里雖然也受到全國大環境的影響,但企業普遍都看好當地的發展空間。
“以資源換產業”,這是各地在發展地方經濟中的“理性訴求”,只不過眼光有長短之分,手段有優劣之別。阜新市的目標是打造一個以現代服務業為統領的新型產業基地。在全國太陽能產業極端不景氣的情況下,華能、中國風電、華潤、大唐都加入了阜新太陽能光伏和光熱發電項目的開發行列。波斯登決定在阜新投建50 萬千瓦的組件生產廠,投資建設15 萬千瓦的太陽能電站,積極布局北方光伏產業基地,同時打造新能源運維基地:據新能源局統計,阜新有1300 多臺風機,加上100 公里范圍之外的鐵嶺、朝陽、通遼等地,有5000 多臺風機,這么多風機的運維是一個巨大的后市場。
阜新新能源局是一個具有創新性質的機構,這也注定了他們所從事的必然是具有開創性質的工作。采訪中見到的劉文明主任,是新能源局成立后的第一批工作人員,他向記者講述了多年前參與場址踏勘的經歷。冬天頂著寒風,一行人跋涉在齊膝深的大雪中,一天輾轉上百公里,山林間根本沒有路,有時還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危險。就這樣,他們的足跡踏遍了阜新,也踏出了一張清晰完整的規劃地圖。2020 年千萬千瓦風電基地規劃,連同規劃環評報告一起,已經擺在了鄭耀東局長的辦公桌上。規劃中對于電網接入條件做了認真的分析和測算,這一千萬千瓦并網裝機的目標是有的放矢的,是一個不僅可以期待而且可以確保實現的未來。
風電吹動了阜新轉型的歷史車輪滾滾向前,阜新人的勤勞和智慧也賦予了風電更多精彩的內涵。(選自《風能》2013年1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