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電力學院 智能電網研究院中心主任 楊秀 教授
互動是智能電網的基本特征之一,它要求用戶的參與。國外智能電網對用戶參與比較重視,相關的研究成果、技術和產業發展較快。國內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現階段受到的重視還不夠,但也在不斷進行嘗試和實際項目的推進。最終來看,用戶參與是智能電網必不可少的機制和功能。
用戶參與增強了電網的可控性,豐富了電網的可控資源。電網可控性增強的受益是深遠的。由于增加了可控負荷,相當于增加了電源的備用容量,使電網運行的安全性提高,并為波動、間歇的新能源接入提供良好的條件;同樣重要的是,電網獲得了負荷高峰平移的可能性,能夠實現移峰填谷,降低峰谷差,降低電網的冗余和備用。
要有效地實現用戶參與,就需要在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做工作。一方面,要建立起物理的、硬件的平臺。包括正確、適當的系統架構設計,系統關鍵設備的研發和部署。需要結合資源狀況,進行不同地區、不同場合下多種典型方案的研究。另一方面,要有健全的政策、機制。為確保與電網雙方利益的均衡和社會效益的優化,應設計合理的用戶參與互動機制,使用戶在參與負荷控制的過程中,保持便利性與舒適性,并獲得節能的效果和效益。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的工作應該相互借鑒,共同發展。
集中式供應與分散式就地利用相結合
燃氣、太陽能、風能等是現今主要的分布式發電所采用的能源形式,這樣的發展現狀,是基于三者發電技術發展到一定成熟程度,引起了社會對于該產業鏈中包括金融在內的所有環節的興趣。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與成熟,更具節能降耗能力的“能源基”并適用于分布式發電的能源類型將進入人們的視野,并不斷實現成本合理化,最終成為分布式發電的主要能源形式。
未來,我國能源生產和供應方式將從集中式大規模生產為主的模式逐步向“集中式供應與分散式就地利用相結合”發展,規模因地制宜。分布式發電采用的一次能源以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為主,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的持續規?;l展,要求傳統能源的協調配合,不斷提高能源系統的靈活性和接納能力,各類能源間的互補、替代、耦合和協調將日益深化,一次能源的多能互補將是我國能源供給方式的重要特征。
因此,對于分布式發電系統,以節能降耗為目標建設時,需要根據當地一次能源的飽有特征,充分分析地理位置,二次能源的用能特性,以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為前提下,合理配套多類型能源互補,實現分布式能源高效性、經濟性。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為目標,考慮投資建設的影響因素時,則要充分考慮現有技術發展程度、公共環境政策、電能質量可靠性與穩定新以及電力市場影響等。
儲能技術是分布式能源發展的有力支撐

上海聚恒太陽能有限公司 副總經理 廖軍
電化學儲能電池由于具有可模塊化組裝、能源轉換效率較高等優勢,正成為儲能家族新興的一員,有代表性的儲能電池有鋰離子電池、鈉硫電池、全釩液流電池等。然而,在電池儲能技術示范和商業運行的過程中,也有儲能電池系統建造成本較高、深充放電條件下循環次數較少的問題。如何在現有的電池儲能技術條件下促進電池儲能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儲能與可再生能源同步規劃、同步發展。由于可再生能源發電不穩定,具有間歇性的特點,通過儲能電池的淺充放電可實現對可再生能源出力的平滑輸出,減少可再生能源接入對電網的沖擊,大大增加接入電網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而淺充放電可大大延長儲能電池的循環壽命。因此,在規劃新能源發電和電網輸送線路的同時,應配套相應的儲能解決方案,促進儲能與可再生能源同步發展。
?。?)拉大峰谷電價差和分時電價差,推行儲能電價政策。拉大峰谷電價差和分時電價差,實現電力資源合理配置,同時創造儲能投資價值。推行儲能電價政策,通過成本效益核算,形成含儲能配套的可再生能源上網電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