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是大勢所趨,但現在看來仍然是空中樓閣。
此前,國家發改委確定了北京、上海、廣東、天津、湖北、深圳和重慶7個省市作為碳交易的試點,在2013年實施試點工作。
“湖北省的碳交易實施方案已經修改完成并上報,同時碳交易所的籌備工作已經完成,配額分配等問題也在進行中,預計將在今年年底前后掛牌。”湖北省發改委一位官員告訴記者。除了7個試點的省市外,其他各地也在積極推進碳排放交易所的籌建。
“全國性碳交易市場極有可能就是在幾個試點地方中產生,這就要看誰能夠做得好、成交規模能上去。”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這也是地方角力碳交易的一個緣由。
然而,對于地方的火熱,不少業內人士卻給出了不同的態度。
“我不看好現在一些地方都在做碳交易所。”在張砝銘看來,目前已經運營的幾個碳交易所的成交量很小,而參與的企業大都為承擔著排放義務限制的企業,政府強制而不是純粹的市場行為,企業參與自主性較低,這就導致地方碳交易所實際運營情況并不理想。
更何況,中國是否需要這么多區域性的碳交易平臺值得商榷,因為分散的交易平臺不利于形成規模,也不利于市場的整體流動。
關一松則表示,從此前的區域碳交易平臺來看,碳排放的總量確定、配額分配、價格制定、懲罰機制等問題都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建立全國性交易平臺,這些問題也將更為突出。
以碳指標配額為例,對于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和東部地區,碳指標如何公平分配,既能保證減排任務完成又能不明顯限制企業發展?
另外,碳指標的分配權到底歸中央還是地方,如果下放地方,如何保證不遭遇地方保護,這些問題都有待解決。
“中國首先應該建立成熟的交易機制和統一的交易平臺。”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
中國碳金融“摸著石頭過河”
以歐盟為主體的國際市場冰封,讓參與CDM交易的市場各方都將目光瞄回到國內。
中國所擁有的巨大減排空間使市場人士對碳交易前景樂觀。在史玉寶看來,隨著國際碳市場陷入低谷,碳交易的發展趨勢則是挖掘中國國內自身的碳排放市場,這也符合近年來政策提倡的節能環保路徑。
有業內人士計算,中國本土的碳交易市場可達3000億元。
按照國家的要求,要在“十三五”期間建成一個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
此前有業內人士進行過預估,目前國內有近百家碳交易所在建或已列入規劃,遍及到全國各省市,甚至到區縣一級。
雖然全國性的碳交易市場還模糊不定,但地方政府對于碳交易平臺的火熱籌建,也讓不少金融機構嗅到了其中的商機。
“實際上碳交易市場就是一個碳金融市場。”中投顧問環保行業研究員侯宇軒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包括銀行、證券公司在內的很多金融機構都非常關心碳交易市場。”
匯豐、渣打等外資銀行已經先行一步,推出了碳交易的投融資、銀行貸款、碳期權期貨、碳指標交易、碳交易中介服務等。
而國內的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也在“綠色金融”上陸續進行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