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0日,浙北-福州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進行變電站場平施工,線路基礎試點,項目正式全面啟動。
這是國家電網公司繼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淮南-浙北-上海特高壓交流工程后的第三個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也是華東電網交流特高壓工程(下稱“華東聯網”)的第二項大手筆。
隨之而來,爭議的聲音也再度響起。
“可以花‘小錢’解決的事,卻選擇花‘大錢’來干,浪費的每一分錢都是從老百姓手中收來的電費。” 國家能源局“十二五”國家電網規劃專家組成員曾德文對本報記者說。
近來,多位電力行業專家質疑,正在建設的華東交流特高壓項目審批過程違反國家要求、項目缺乏必要性、存在安全隱患等,或對國家資金造成浪費。根據國家電網上報國家發改委的資料,建設淮南-南京-泰州-蘇州-上海交流特高壓工程,靜態投資260.5億元;建設浙北-浙中-浙南-福州-廈門交流特高壓工程,靜態投資298億元;在建中的 淮南-皖南-浙北-上海交流特高壓工程,靜態投資185.4億元。
“華東聯網”初期建設工程量及投資為:1000kV線路總長2×2339km,1000kV變電容量5700萬kVA,靜態投資總計743.9億元。
“華東交流特高壓聯網項目本身是妥協的結果。”原清華大學教授王仲鴻對本報記者說。他認為,正是由于業內專家持續8年的反對,讓國家電網公司原定的用交流特高壓,將華北、華中、華東地區的三個區域電網連接成一張“三華電網”的計劃擱淺,轉而在華東地區建設規模更小的交流特高壓聯網。
電力專家們認為,即便僅僅是“華東聯網”,也依然在安全性和經濟性上存在一定不合理。
突如其來的核準
對于交流特高壓項目,國務院領導批示按程序進行科學論證。國家能源局成立十二五電網規劃領導和專家組進行受理,電監會多次召開有關座談會,但處在論證當中的項目卻仍然獲得核準。
同為特高壓,直流特高壓與交流特高壓卻面對著完全不同的輿論環境。對于前者,業界專家并沒有質疑,而對后者則爭論了八年之久。
爭論的分歧點在于,反對者認為,直流如同一個電力通道,交流則是一個電力網架。通道只需要兩條線路,成本低、安全性容易控制;而網架的建設每隔一段都需要建設變電站,成本高、安全性存在隱患。
國家電網公司則表示,交流特高壓主網架能滿足大型能源基地電力輸送要求,為中東部負荷中心大規模接受電力構筑堅強網絡平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安全可靠、優質清潔的電力保障。
王仲鴻對本報記者表示,通常情況下,700公里以內的電力輸送,直流與交流的成本差不多,但超過了700公里,直流輸電就更便宜。中國遠距離輸電大都在1500公里以上,這時直流輸電比交流要便宜一半。
國家電網公司在華東建設的正是交流特高壓網架,即要用交流特高壓搭建一個覆蓋華東五省的交流特高壓環網。這種技術選擇就注定會有爭議,而爭議首先發生在核準環節。
“華東聯網”大體分成三個主要部分:安徽-浙江-上海;福建-浙江;安徽-江蘇-上海。目前,前兩個項目已經獲得核準。
幾年前,在國家電網公司提出用交流特高壓建設“三華電網”之際,國內多位電力專家就通過多種渠道、不斷地向國家高層和有關部門反映交流特高壓聯網的不合理。國家領導人也曾多次對這一項目做出了批示,要求依照程序、進行國家級的科學論證、充分聽取不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