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一整年,風電設備行業因產能過剩而深處“寒冬”,原先靠政府補助拉動的業績也因補助額大幅縮水而失去了光彩。一位業內人士更是直言,由于2012年的業績實在太差,風電設備企業沒有了訴求,也就不要業績了。“政府再大量補助的話就補助到"坑"里去了,沒有什么實質意義。”
補助與業績跳水
4月27日,華銳風電(601558.SH)公布了2012年度財務報告,報告顯示,公司2012年營業收入為40億元,和2011年的95億元相比,下降了57.73%,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5.82億元,和2011年的5.98億元相比,下降了197.31%。
另一風電設備巨頭金風科技(002202.SZ)雖然大力出售子公司并裁員,但仍未能阻擋業績大幅下滑的形勢。金風科技去年實現營業收入113.24億元,同比下降11.83%,凈利潤1.53億元,同比大幅下降74.77%。
雖然在2012年政府補貼仍為這兩家公司的業績“增光”不少,但其獲得的政府補助卻大幅下降。
2012年,華銳風電獲得政府補助0.61億元,與2011年的2.07億元相比,減少70.53%;金風科技獲得政府補助0.94億元,相較于上年同期的1.69億元,下降44.38%。其中,在政府補助明細中,華銳風電2012年取得的可再生能源專項基金與企業建設財政補助款均為零,而2011年分別為250萬元和210萬元。而金風科技僅“企業發展及扶持基金”一項就減少了近4000萬元。
不僅如此,銀星能源(000862.SZ)、天順風能(002531.SZ)以及泰勝風能(300129.SZ)等中小型風電設備企業在2012年獲得的政府補助與上年同期相比也有所減少。銀星能源下降了14.29%,天順風能降25.75%,泰勝風能減少54.79%。
民生證券電力及新能源行業首席分析師王海生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政府補助已成為企業增加利潤的一種重要手法。
“現在風電設備企業收到的補助大多數都來自地方政府,但由于2012年風電行業的業績實在太差,企業發展速度放緩,政府補助大量減少。”王海生說。
受制產能過剩
早在2011年6月,鑒于風電設備企業競爭力增強,財政部2008年形成的《風力發電設備產業化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被廢止。該《辦法》規定,對符合支持條件企業的前50臺兆瓦級風電機組,按600元/千瓦的標準予以補助。在此補助標準中,整機制造企業和關鍵零部件制造企業各占50%。
“在2005年、2006年需要政府扶持,因為那時候風電產業太小了,無法與國外企業進行競爭?,F在已經發展到世界領先了,就不能再有過多的政府補助,要靠企業自己在市場中發展。”中國風能協會副秘書長施鵬飛表示。
但現在,風電設備企業獲得的政府補助大量減少卻也折射出目前這一行業的發展窘境產能嚴重過剩。
施鵬飛表示,政府補助減少也有行業的原因,行業已經發展到產能過剩的程度,所以政府也沒有必要再進行補助了。
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2012年9月份發布《中國風電發展報告2012》指出,2011年中國主要風電設備制造行業產能已達到30GW以上,但2011年國內新增風機裝機容量僅為18GW,這導致國產設備40%以上的產能處于閑置狀態。
5月2日,中國風能協會主管蔡豐波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12年風電新增裝機容量1300萬~1400萬千瓦,而最多的時候能達到1800萬千瓦。這說明市場拉動已經很少,由于沒有市場,大部分企業已經停產了,因此風電設備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在2012年也更加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