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吳曉紅也承認,華睿的價格確實挺低,困難很多,“但既然定了,就要做下去。現在我們誰也說服不了誰,那就看實踐了。”
與一些業內專家有所不同的是,國家發改委能源所研究員、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李俊峰對華睿中標持肯定態度。他對記者說,拋開華睿在如東項目上的具體報價不提,很多人認為華睿是突然冒出來的,但這家企業其實頗具遠見,早在3年前,好多企業還在等著國家拿出風能資源數據時,它已經在自己動手測風了。
總部位于北京的華睿似乎不喜張揚,甚至沒有建立自己的網站。根據該集團刊登在一家招聘網站上的招聘廣告,它是以清潔能源為主業、房地產及高新技術開發為輔業的產業投資集團,自1996年涉足能源領域,已購并和投資建設了若干個大中型水電站和風電場。
2008年5月22日,由國家發改委主持的如東風電場示范項目特許權協議和購售電合同正式簽訂。
該項目預計投資近8億,到今年年底首臺機組即可并網發電。
一家民營企業為什么會對風電如此感興趣呢?吳曉紅說,現在搞風電的人還不多,大家基本在一個起跑線上,而“風電非常有前途,發展速度可能超過我們的想象”。
危機背后
今年夏天,從浙江到江蘇,從山西到河北,中國電力再次告急!
這場始于2002年6月的電力供應危機席卷中國,有20多個省區市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拉閘限電”現象。據報道,在缺電嚴重的浙江等地,一些企業遭遇了“停二供五”(即每周停電二天,供電五天)甚至“停三供四”。
專家們稱,造成這場電力供應危機的原因有很多,包括1998年以來一段時間內獲準開工電廠項目減少,新裝機容量落后于電力需求的增長;2002年國家取消發電用煤指導價后煤價不斷上漲,“計劃電”用不起“市場煤”,煤電價格之爭影響火電廠正常生產;房地產業和汽車業等發展過快;等等。
就在這場公共危機愈演愈烈之時,已經有人開始擔心電力過剩的問題了。截至2003年年底,全國電力裝機容量為3.85億千瓦。而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在今年3月接受新華網采訪時說,目前全國在建電力項目有1.3億千瓦之多,其中今年要投產的有3700萬千瓦,“當前缺電的局面極大刺激了投資建電的積極性,報來的項目達3億千瓦,現在我發愁的不是建電廠太少了,發愁的是在短缺的時候建更多的電廠,說不定幾年后又富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