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來,“天蒼蒼、地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描繪了內蒙古草原的美麗風光。而今“塔架高、銀線長,風吹機組發電忙”,成了由農牧樂園向工業強區發展的縮影。高聳的風機把太陽的無私饋贈,變成經濟發展、人民幸福的綠色動力;風能由只能使云移草動的過路風,變成人人喜愛的“搖錢樹”和“綠寶石”。這些年來,在國家政策推動下,內蒙古風電快速發展,成了我國風電領域的排頭兵和領跑者。但是,隨著風電規模迅猛增加,內蒙古等部分風電裝機聚集地區的風電消納越來越困難,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內蒙古草原的“風”再次成為焦點。
一、我國風電快速發展,內蒙古是“排頭兵”
大力發展新能源是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2012年,全國并網風電達到6083萬千瓦,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我國用5年半時間走過了美國、歐洲15年的風電發展歷程,實現了裝機容量從200萬千瓦到5000萬千瓦的跨越。國家電網調度范圍的并網風電5676萬千瓦、年發電量968億千瓦時。近6年來,國家電網并網風電容量年均增長76%,發電量年均增長85%,成為全球風電規模最大、發展最快的電網。根據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2015年我國風電裝機將達到1億千瓦,2020年將達到2億千瓦,風電發展潛力十分巨大。
內蒙古地區風能資源十分豐富。據統計,風能資源總儲量達到13.8億千瓦,技術可開發量3.8億千瓦,占全國的50%以上。在國家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的戰略指導下,內蒙古風電發展走在了全國前列。2005年,全區風電裝機只有16.6萬千瓦,2011年初突破1000萬千瓦,成為全國首個風電并網裝機突破千萬千瓦的省份,2012年達到1634萬千瓦,年均增速93%,內蒙地區并網風電占全國并網風電的28%。根據內蒙古自治區能源開發局的規劃,預計到2015年,內蒙古并網風電裝機將達到3300萬千瓦,其中蒙西2000萬千瓦,蒙東1300萬千瓦。
“依靠大電網,依托大市場”,內蒙古地區風電運行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蒙東、蒙西風電裝機占當地電力總裝機的比重分別為32%、22%,達到或超過了丹麥、西班牙、德國分別為28%、21%、17%的世界先進水平;蒙東、蒙西風電發電量占地區用電量比例分別達到28%、12%,與世界先進水平的丹麥、西班牙、德國(分別為28%、16%、8%)旗鼓相當。這除了取決于中央、地方兩級政府的重視和政策支持外,重要的原因是充分發揮了蒙西~京津唐電網之間4回500千伏聯網線路和蒙東~東北主網之間8回500千伏聯網線路的輸電能力,擴大了內蒙古風電消納范圍,使更大范圍分享到了內蒙古的綠色風電,提高了內蒙古風電的利用效率。2012年5月14日,蒙東電網風電日發電量占比達到72%,其中1/2風電電量由東北三省電網消納;2012年4月26日,蒙西電網風電日發電量占比達到28%,其中1/3風電電量由華北電網消納。在東北和華北電網的積極消納下,內蒙古風電累計發電量達到847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標準煤305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650萬噸,節能減排效果十分顯著;同時帶動內蒙古地區風機制造企業增加銷售收入,2010年達到120億元,帶動就業6000人以上;加快農牧區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促進脫貧致富和保護生態環境。類似北歐四國電網互聯,互相消納其他國家各自優勢的季節性可再生能源一樣,我國東北、華北地區與蒙東、蒙西地區電網的聯網,支撐了內蒙古風電的發展,為我國風電事業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