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作為市場化的另一大焦點,如何吸引投資也是決定中國能源體制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
中海油能源研究院首席研究員陳衛東表示,從宏觀層面看,推進能源體制改革最重要的是如何吸引投資只有好的制度與政策安排才能引來投資。在資金充足的情況下,能源才能得到充分的開發與利用。
2012年8月,受伊朗不穩定局勢與投資環境惡化等影響,中石油從伊朗南帕爾斯氣田撤離。反觀同樣擁有南帕爾斯海上氣田所有權的卡塔爾,卻在過去10年間持續地在這塊氣田中開采天然氣。陳衛東以此為例指出,“在卡塔爾不斷獲利的同時,包括法國、英國等在內的投資方卻紛紛從伊朗撤出。可見,沒有好的能源制度與投資環境,即使擁有充沛的資源也難以將之充分利用。”
然而,這一發展方向勢必與目前具有一定程度壟斷性的能源競爭格局形成沖突。陳衛東認為,壟斷體制導致能源投資成本的高企以及投資的不靈活。如中國的煤層氣儲量非常豐富,但卻一直沒有發展成規模,歸根結底都是壟斷造成的。這種排他性的制度,導致資金很難進入。
有分析人士指出,改革中國現有的能源管理體制,尤其是放開對民營企業和民間資本在能源領域內的諸多不合理限制,是中國能源改革的關鍵。長期以來,中國的能源安全高度依賴由政府控制的三大國有石油公司,相反,大量有意進行國內外石油投資的中國民間資本和民營企業卻遲遲無法順利“入場”。“"中"字頭國企憑借多年積累的資金、技術、人才、管理、政策、渠道等各方面優勢,將很難放下身段與民資企業公平競爭。未來能源體制的改革勢必會遭到國有企業、地方政府的阻撓,諸多措施能否實施還有待觀察。若相關部門改革力度不足、懲罰機制不完備,能源體制改革之路將分外艱難。”上述人士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