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經濟發展進程中,“能源”一直扮演者舉足輕重的角色。特別是近十年來,隨著經濟“加速度”躍升,對能源的渴求更令社會、企業格外焦慮。進入2013年,一場大范圍的霧霾引起人們對國內現行能源發展及改革的反思,而政府、學界也將關注點聚焦于此,諸如《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中國能源安全的國際環境》等規劃、報告紛紛出臺。與此同時,發端于美國的頁巖氣、油革命也在逐步改變世界能源格局。內憂外患下,中國未來的能源供給該如何完善,國內能源市場化改革又該如何進一步推進
“石油危機”步步逼近
自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高速增長給國人在物質上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家庭購買能力不斷提升、消費種類日漸豐富,而這一切都以消耗更多的能源為代價。
2月4日,國家發改委披露最新數據,2012年我國生產原油20748萬噸,同比增長1.9%;進口原油27109萬噸,同比增長7.3%;原油對外依存度56.4%。與往年同期相比,2012年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創下歷史新高。
業內專家告訴記者,56.4%的對外依存度對中國來說已經十分危險了。“從各國經驗看,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50%是一條"安全警戒線",但中國已突破50%的"安全警戒線",這意味著中國能源環境已經比較不安全了。”
據了解,原油進口依存度是衡量一個國家石油安全的警示標志之一,其具體的計算方式為,原油凈進口量除以原油消費量。根據國際慣例,當一國石油進口依存度超過60%時,其石油供應的不安全性將大幅提升加大。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發生石油危機的幾率已大大增加。
上述人士表示,我國自1993年首度成為石油凈進口國,原油對外依存度由1993年的6%一路攀升,到2006年突破47%,其后每年都以2-3個百分點左右的速度向上攀升,直至突破50%的警戒線,并一路攀升至去年的新高56.4%。作為一個后起的新興經濟體,中國的石油來源大多是一些政治上不穩定的地區,中國對這些地區缺乏控制能力。中東、北非產油區發生的動蕩,已對中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果這些地區的石油供需基礎遭到破壞,中國的石油危機就會發生。
事實上,學界對中國未來可能發生的能源危機,已感到憂心忡忡。1月4日,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發布《中國能源安全的國際環境》報告(下稱《報告》),稱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是全球能源格局中的最大利益相關者之一。“近年來,中國進口需求逐年增長。其中,石油對外依存度已接近60%,天然氣對外依存度接近1/3,成為全球最大的煤炭凈進口國。中國一次能源全面進口使得中國能源安全風險加大。”
從根本上說,中國對石油的極度渴求與近幾年國內經濟的高速發展息息相關。據發改委統計,2012年全國成品油表觀消費量27664萬噸,同比增長5.2%;但是汽油、煤油消費增速明顯高于柴油消費增速,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發現中國的成品油消費結構正逐步變化。比如說,2012年全年國內消耗汽油8684萬噸、煤油2095萬噸、柴油16973萬噸,同比分別增長12.2%、14%、1.5%。分析人士表示,這主要是受家庭轎車逐步普及、航空業持續發展的影響,汽油和航空煤油消費增長迅速。
據了解,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據2012年《BP能源統計》,盡管美國的石油消費是中國的近2倍,中國新增石油消費需求全球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