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消費能力的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卻是國內自身生產能力的下降。業界普遍認為,隨著國內主力油田設備老化、資源開采難度和成本加大的影響,原油產量較難實現大幅提升,石油對外依存度在未來至少5年內仍會繼續攀升。除此之外,面對這種不斷增高的依存度,中國的能源儲備體系建設也相對滯后。
據了解,目前美國的石油儲備可以供使用150天,日本則多達200天,相比之下,中國卻只能滿足約1個月的時間。這意味著一旦國際石油鏈條發生重大危機,供應中斷,中國的能源安全將非常脆弱。
消費結構亟待調整
能源正越來越成為限制中國經濟騰飛的不確定因素。自1993年起,中國由能源凈出口國變成凈進口國,能源總消費已大于總供給,能源需求的對外依存度迅速增大。除了石油,煤炭、電力和天然氣等能源的供給在中國都存在較大缺口。
面對呈現出“井噴式增長”的中國能源消費,除了不斷持續增加海外供應渠道,確保能源順利輸入中國,如何改善能源消費結構,更合理、節約的使用能源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而今年1月開始出現的“霧霾圍城”景象令人們的擔憂情緒達到頂點。
2月17日,春節假期后上班的第一天,北京清晨迎來大霧天氣,部分地區能見度不足500米,空氣質量為中度或重度污染。除了北京,天津、河北、河南也相繼發布霧霾預警。
而在此前一個月,中國多地就曾長時間被厚重的霧霾所籠罩,東北三省,新疆,華北平原,山東、江蘇、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以及河南、安徽、湖北、湖南、陜西等中部省份,均未逃脫霧霾的侵襲。北京甚至出現過某一天的空氣污染指數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所認定安全水平的30倍,被網友戲稱為“空氣末日”。
近日,有媒體報道了中國科學院的“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階段性研究結果。在這份針對1月中旬京津冀霧霾天氣的專項研究中,專項組檢出了大量含氮有機顆粒物,報告對此提出了“危險”的警示。專家特別指出,該物質是“洛杉磯上世紀光化學煙霧的主要成分之一,在那次污染事件中,共有800余人喪生”。中科院“大氣灰霾溯源”項目負責人王躍思表示,這類含氮有機化合物之所以“危險”,是因為它對人體的肺部和心臟的損傷都很厲害,但是目前還沒有科學研究能夠得出這類物質對于人體危害的定量關系,“我們的擔心是,當我們知道它的危害程度時,為時已晚。”
在分析霧霾形成的原因時,除了歸咎中國煉油水平不高之外,汽車尾氣排放量過高、煤炭消耗量過多,成為“眾矢之的”。
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中國2011年消耗了近一半的世界煤炭年產量,主要通過工業污染排放體現。2012年,國內煤炭消耗約為40億噸。燃煤帶來了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的排放,使得其成為PM2.5最重要的污染源之一。
在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看來,煤炭占據我國能源消費“大頭”不是一件好事。林伯強表示,在我國煤炭消費中,發電用煤占了消耗總量的50%左右。“在我國的電力結構中,電力裝機占比最大的仍然是火電,約占到78%。但是由于目前火電廠的脫硫水平很高,這一部分造成的污染較小。而剩下煤炭很多都是直接燃燒了,包括煉鋼、建材和化工等,這部分對大氣造成的污染尤為嚴重。”
林伯強說,中國的環境污染某種程度上仍在積累過程中,只有改變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才能從根本上擺脫霧霾天氣。“中國能源消費的變革應該在多個方面同時進行,如發展天然氣等更清潔的能源,替代對煤炭資源的消耗。通過設立強制性工業排放標準和建筑標準,采用排放少的天然氣提供冬季供暖,直接減少煤炭消耗。提高公眾的節能減排意識,發展水電、分布式風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從根本上擺脫對煤炭資源的依賴。”
對此,卓創能源分析師高健也認為,要化解目前的能源危機,不僅要積極布局海外能源基地,更重要的是國內要積極開發替代能源建設,如推廣天然氣以及新能源的應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