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谷底苦苦掙扎的光伏,還是幾近步光伏后塵的風電,抑或正在重啟的核電與熱鬧招標的頁巖氣,對它們而言,已經過去的2012年都是個值得銘記的年份。
而在2013年,中國對外石油依存度即將突破60%。這一殘酷的數字為中國能源安全敲響了警鐘:如果再不加快擺脫對石油與煤炭等傳統非可再生能源的依賴,未來中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或將難以維系。
冀望內需的光伏
對過去十年間風光無限的中國光伏而言,2012年卻是一個只有冬天的年份,肅殺凌冽。
2012年9月初,歐盟無視德國等國的調停堅持對中國光伏啟動“雙反”。為反擊歐盟,商務部在去年11月初也宣布對原產于歐盟的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雙反”調查,以貿易戰的方式進行回擊。
不過,此舉并不能幫助光伏組件撬開歐盟市場已經關閉的閘門。原本已處于風雨飄搖中的國內光伏企業,遭受此次重擊后愈發潰不成軍。
據光伏產業聯盟秘書長王勃華預計,2012年中國光伏產品出口額約為130億元,同比將下降40%以上。目前我國半數以上的中小光伏電池組件企業已經停產,30%的企業大幅減產、10%~20%小幅減產或努力維持,并已開始進行不同程度裁員。
但值得欣慰的是,2012年光伏貿易戰已成為倒逼中央及地方政府對2013年光伏產業發展戰略作出調整的推手。
2012年11月,商務部、國家能源局等四部委與36家銀行緊急磋商挽救光伏企業,并對“保大棄小”達成一致意見,顯示出地方政府以及商業銀行對“過度扶持”的政策已開始反思。
一旦2013年上半年歐盟對中國“雙反”裁決這只“靴子”最終落地,行業還將進入新一輪下跌周期。因此,2013年國內光伏產品終端市場的開發顯得愈發重要。
針對內需市場,近期政府陸續出臺了如支持分布式光伏發電免費上網、國家電網取消光伏發電上網收費、支持太陽能光電建筑、推動光伏下鄉等措施,盡可能地擴大國內終端市場的需求。
修改多次才出臺的《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到2015年底,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100萬千瓦以上,年發電量達到250億千瓦時。重點在中東部地區建設與建筑結合的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建成分布式光伏發電總裝機容量1000萬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