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在近日召開的“2012年兩岸可再生能源產業合作及交流會議”上預計,2012年風電發電量將超過900億千瓦時,相當于一個中等省份全年社會用電量。這一數據將比去年高出200億千瓦時。
中電聯統計,2011年并網風電發電量為732億千瓦時。200億千瓦時電量則是一個三四線城市一年用電量,接近內蒙古2011年風電發電量。
我國風電發展思路不斷調整,不僅追求裝機數量的膨脹,更需注重發電效益提升。如同一個少年,不僅個子長得高,體魄和精神同樣需強健。
近日,風電界有兩則好消息,一是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并網風電達到5258萬千瓦,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二是《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2015年累計并網運行風電1億千瓦、1900億千瓦時的發展目標。
在興奮之余,筆者不防潑一瓢冷水——風電并網消納難的痼疾依然存在。如果這一問題不解決,200億千瓦時的風電增量也無從談起。當然,各方面都在積極探索解決路徑,但我們希望等待的時間不要太長。
眾所周知,在風電“大躍進”的過去五年,無序競爭和盲目擴張并存,場網缺乏科學規劃和統籌,風電技術標準和管理要求并不嚴格,企業和地方甚至爭搶資源、無序建設。
但說到底就是一個利益問題。資源地區、風電企業、設備制造商、電網企業、調峰電站是由風電衍生的一系列利益主體。
風電本身具有隨機性、波動性、間歇性特點,對電網系統的安全穩定勢必產生影響。故而,對電網而言,清潔的風電并不友好。解決問題的方案是運用各種儲能和補償方式來平滑風電的波動。抽水蓄能電站、儲能電池、火電調峰等一路人馬登場,他們是風電的盟友,關鍵時候常常伸出一把手。
但這些盟友們并不是活雷鋒。更為趨利的表現是,一些火電廠設法認定為熱電機組,多發電多賺錢,跟調峰說拜拜。因為,在外送通道有限的前提下,吸納風電必然擠占上網火電的運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