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省河西走廊廣大的戈壁灘上,風大是這里最顯著的特征之一。當地民諺稱“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因風力資源豐富,甘肅省成為中國風電發展的風向標。
然而在去年,這個風向標卻有了“回擺”。根據中國可再生能源研究會風能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風能專委會”)前段時間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因棄風損失風電電量約100億千瓦時,創歷史新高。而在風能專委會進行調查的10個省份中,甘肅省棄風限電比例最高,達到25.25%。
針對風電棄風限電現象嚴重,國家能源局迅速發出文件,要求各省(區市)發改委嚴格執行風電項目核準計劃,對于風電棄風超過20%的地區,原則上不得安排新的風電建設項目。
與太陽能發電、水電、生物質發電等相比,風電是最清潔的能源。風起之時,即為電力噴涌而出之際。風電有著先天優勢,為何還會發生棄風失電現象?豐富低廉的風能為何會白白遭受損失?
我國風電產業發展迅猛“跑馬圈風”隱藏幾多隱憂
在全球能源日益緊缺的大背景下,風能、太陽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日益成為各國電力系統的新寵。由于風能本身清潔、無污染,加之風力發電技術成本較低、安全系數較高,相比而言,風能在眾多可再生能源中受到了格外關注。
我國發展風電的步伐起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并不慢。尤其是進入本世紀以來,隨著我國能源供需矛盾進一步突出,更是推動了風電的大力發展。
隨著國家《可再生能源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以及在電價優惠及稅收補貼等政策扶持下,我國風電企業的數量與規模、裝機容量與發電量均出現了較大增長,“十一五”期間更是出現了爆炸式的翻番擴張。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風能專委會副理事長施鵬飛先生提供了這樣一組數字:截至“十一五”末,我國風電累計吊裝容量已經從2000年年底的35.1萬千瓦猛增到4473萬千瓦,居世界第一。
憑借著“十一五”期間年均100%的增速,中國已成為全球風電裝機容量增速最快、新增裝機容量最多的國家。同時,中國風電占世界風電市場份額也從2005年的2%增加到2010年底的23%,排名從世界第九上升到第一,成為不折不扣的風電大國。
然而,在這些看起來令人振奮的數字背后,卻隱藏著風電企業大干快上不健康發展方式所帶來的隱憂。
據一位從事風電場建設的業內人士透露,由于風力發電可享受政府可再生能源發電的電價優惠政策,且投資風電市場門檻較低、收回成本較快,因而引來不少企業紛紛“跑馬圈風”,造成一些地區風電供需失衡、消納困難。
這位業內人士還告訴記者,由于此前5萬千瓦以下風電項目可由當地政府直接審批,一些地方政府便大力鼓勵開發這類小風電項目,以提高當地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消費比重。
“這種不考慮當地實際情況、為建而建的做法,十分不利于風電產業的長期健康發展。”這位業內人士如此評論。
“十二五”開局之年,疾速追風的風電企業不得不面臨利潤縮水的窘境。2011年,我國風電累計吊裝容量6236萬千瓦,而累計運營容量僅為4505萬千瓦,兩者相差1700萬千瓦,已裝機組長時間無法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