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指出,建設一個風電場的時間周期大概是1-2年,而規劃和建設新電網的周期卻至少要4-5年。風電行業高速擴張而電網建設相對滯后,造成并網困難。記者了解到,風電項目的高速擴張已經顯出過剩“苗頭”。例如,工業和信息化部已經把風機制造行業確定為產能過剩行業。
中節能也坦言并網風險,表示在大規模集中開發的模式下,風電場建設密集,但絕大部分分布于“三北”(華北、西北、東北)地區,遠離東南部電力消費地區,使得風電并網難度較高。如果未來公司新開發風電項目不能及時獲得相關電網公司的并網許可,項目的建設將會被延誤。
上市艱難
在風電行業盈利情況尚不明朗的情況下,風電運營商們的上市之路異常艱難。
目前,中節能的主要競爭對手龍源電力、大唐新能源、華能新能源、新天綠色能源等均已在香港完成上市融資。2010年12月,華能新能源首赴香港IPO,當時計劃發行約24.86億股,籌資約82億港元,后因市場認購不足而終止IPO,2011年6月方成行。與華能新能源同期啟動IPO的大唐新能源盡管完成了IPO,但只融資6.42億美元,處于定價區間的底端。此外,2011年末在香港上市的京能清潔能源,也曾一度暫停發售,最終融資額比原計劃縮減30億港元。
同行紛紛上市的背景下,中節能IPO是趕熱鬧,還是資金“饑渴癥”所逼?其新建風電場究竟能否取得并網許可?作為國企,如此“超前”市場需求盲目擴產,有何底氣?
公司證券部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按照公司規定,需要記者以電子郵件方式發送采訪提綱,才能回復。”記者按照上述要求發送采訪郵件,但截至記者發稿前,公司尚無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