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剛過半就對一個年度做出帶有結論意味的判斷,不免顯得有些為時尚早。但就中國風電發展而言,說2011年將成為中國風電發展史上具有歷史轉折和里程碑意義的一個特殊年份,這個判斷,似乎還是靠譜的。
首先,此年伊始,我們很有信心很自豪地看到,中國在風電總裝機和年度新增裝機上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全球第一;我們已有4家風機制造廠家進入了全球TOP 10之列。
而幾乎與此同時,興高采烈的我們又不期然地當頭遭遇了幾盆冷水……
2月24日,甘肅酒泉風電基地,一個風電場出現電纜頭故障,導致16個風電場598臺風電機組脫網。國家電監會認為,此次事故是近幾年中國風電“對電網影響最大的一起事故”。
4月17日,甘肅瓜州一個風電場因電纜頭擊穿,造成15個風電場702臺機組脫網。同日,在河北張家口,一風電場發生事故致644臺風電機組脫網。
4月25日,酒泉風電基地再次發生事故,上千臺風機脫網……據調度部門統計,2011年以來,國家電網公司經營范圍內共發生風機脫網事故35次,其中大規模脫網事故6次,脫網風機3848臺次。
正如業內專家所說,近期頻發的風電大規模脫網事故,是近年來中國風電持續高速發展中積累問題的集中爆發。
我們看到,這幾年來,伴隨著風電“爆發式”的發展,電網方面在加強電網建設、努力接納風電的同時,對風電并網的技術和管理問題也給予了高度重視,從規劃協調、技術標準、管理規范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基礎研究和分析工作,提出了很多意見和建議。一些業內專家也從不同角度,提出了類似的意見和建議。
然而,關于是否應當制訂和出臺風電并網技術標準和管理規范等問題,卻一直是風電和電網之間討論甚至爭論的焦點,相關意見和建議甚至一度還成為電網方面備受非議的口實……
最近,應IEEE P&E 雜志客座主編J. Charles Smith的邀請,筆者作為牽頭作者,為該雜志的風電特刊撰寫了一篇有關中國風電發展的文章。在編寫組提交初稿后,Smith先生反饋回來的修改意見之一,就是要求把文稿中的“wind farm”(風電場)全部修改為“wind plant”(風電廠)。一個單詞之差,實則映射出一種完全不同的理念。
我們看到,2005年,歷經近20年的發展,中國風電的累計裝機總容量僅有120多萬千瓦。到如今,全國每月的新增裝機就達到120萬~150萬千瓦。至此,我們是否就該清楚地意識到,中國風電的發展,也應該從當年的小作坊粗加工時期進入到現代化生產階段,從“風電場”狀態進入到“風電廠”、“風電站”角色?
中國有古語說:“亡羊補牢,尤為未晚。”客觀地看,任何事物發展都會經歷一個從粗放到精益的過程,風電或許也不能例外,只是我們希望能夠把這個過程盡量縮短一些。近期事故帶給業內外的警醒和反思,無疑對推動中國風電進入一個全新、高質量的發展時期和可持續發展軌道,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從促成政府、社會尤其是業界的相關利益方盡快達成共識的成效來看,從其產生的長遠效益來看,我們希望這個代價是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