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神風電董事長徐劍雄
公元2005年,中國風電領域風云再起,“兆瓦級時代”拉開序幕,以大制勝成為各路英雄信奉的不二法門,1.5兆瓦,2.5兆瓦,5兆瓦……但似乎有人不懂江湖大勢,反而將風電機組越做越小,他的另類闖入是傳奇還是傳說?
拍照的時候,徐劍雄輕輕拿起一旁的小風電機模型,這個不足半米高、印著“風神風電”的小玩意兒更像是一個精致的玩具。寧波風神風電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風神風電”)制造的中小型風電機組,無論從功率還是塊頭,相比金風科技、華銳風電等制造的兆瓦級大家伙,似乎真可以用“玩具”來形容:功率大多在30千瓦以下,最小的只有300瓦,塊頭也不會超過二十米,最小的也就一米有余。
除了在功率和塊頭上的不同,徐劍雄的“風神風電”還引入了光伏技術,研制出頗具噱頭的風光互補發電系統。“什么是風光互補呢,能用風能發電,也能用太陽能發電,沒有風也沒有陽光的時候,由蓄電池供電,實現不間斷供電。”徐劍雄對著小風電機模型興致勃勃地比劃著。
在“兆瓦級時代”躍出的徐劍雄,為什么跑到中小型去了的?話,還得從頭說起。
寧波出了個風神風電
2003年的一天,已經在商海闖蕩二十多年、小有成就的徐劍雄在中科院拜訪同學,偶然間,他看見有人在研究著一份風電場的投資可行性報告。他心里頓時嘀咕:“風電場有多大的投資價值?”這疑問一下子觸及到他幾年來一直思索的一個問題——如何做個大生意!
從1988年創業開始,他涉足了皮革業、汽配業、文化業、秘書業、時尚設計、商務大廈等行業,十年后的1998年,他已經做到全國教學用具生產行業第三的位置。但他毅然決定再次轉型,用他的話來說這是一次“大則思變”。 徐劍雄認為,教學用具生產行業受著較大的束縛,猶如籠中之鳥,產品科技含量不高,潛伏著惡性競爭的危機,整體發展空間相對狹小。于是,從2001年開始,為了找尋到心目中“科技含量高”的大生意,他試驗過救生圈,試驗過學生應急SOS安全帶,試驗過石油節油項目,還花了60萬元進行市場調研,最后覺得前景不大而放棄。
在摸索中,徐劍雄覺受到微軟和Apple的啟迪,開始往知識高度密集的地方跑:北大、清華、中科院、教育部、中關村。這天來到中科院,看到這份關于風電場的投資可行性報告,他終于靈光一閃,立馬找到在中科院自動化所當所長的同學,興致勃勃地請教著風力發電技術,一番了解和分析后,問道:“我們一起來研制這種機器吧?”雙方一拍即合,徐劍雄出資300萬元,成立了風電項目,向中國風電領域進軍。
第二年的盛夏,徐劍雄依托中科院自動化所的技術和中國一拖集團的制造,正式組建了寧波風神風電公司。他為找到了闖蕩中國風電市場的捷徑而興奮不已。
徐劍雄并不是當時唯一的闖入者。在全國3000萬千瓦電荒和歐洲風電經濟崛起的巨大刺激下,徘徊不前的中國風電開始突破“形象工程”、“觀光景點”的枷鎖,大跨步進軍發電領域。一時間,眾多商人在美好的分析預測中勇敢闖入,一試身手。
徐正是看到了這巨大的商機。他首先上馬的是需求旺盛的660千瓦風電機組。這個精明的寧波人很快就找到了家門口的生意——總投資3.8億元、總裝機容量4.95萬千瓦的寧波慈溪徐家浦風電場示范工程。為此,他投入400多萬元,成功獲得為該工程生產樣機的機會。
頓時,一個“浙江的金風科技”初顯雛形,當地的媒體興奮地描述著這家強強聯合而生的企業:“目前已完全具備了生產國際一流大型風力發電機組的能力,國產化率達到95%以上,且同樣的產品,價格僅是進口設備的一半。”
但一切卻在2005年的冬天戛然而止。
迫不得以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