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風科技董事長武鋼
2011年1月,金風科技簽署了一項為埃塞俄比亞首個風電場項目—Adama風電場提供風力發電設備的協議,這是其風力發電機組首度落戶非洲市場。此外,雙方還將另行簽訂為期5年的運行維護服務合同。
四個月前,金風科技在港成功上市,成為中小板首家“A+H”的公司。上市當日,超過維斯塔斯,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風電設備制造商。
……
近幾年,因國內一批新的風機制造商突起,金風科技的市場份額從維持了十年的老大位置上滑落,而金風的一貫表現也是如其自己所說“不想冒進”,日前,這家國內成立最早的風機企業提出要國際化、集團化,而且已經小有斬獲。
“以前的成績不能成為包袱,一切都歸零,從2011年起,集團化戰略正式落地。”金風科技董事長武鋼在其位于北京亦莊的辦公室里接受了《能源》雜志記者的專訪,深入分析了金風的發展,以及整個行業面臨的問題。
“一切歸零”
《能源》:2011年,正值國家“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金風科技也在此時提出集團化戰略,是否意味著企業轉型?
武鋼:不能說是轉型,應該是歸零。近兩年,金風引進的新人比較多,這種歸零的理念比較好,以前的成績和光環都不要當作包袱,要新起點,新創業,新老員工一起從零開始往前走。
下一個五年將進入新的戰略目標,就是要把金風科技循序漸進地做成國際化大公司,這是企業長久生存的關鍵。風機制造,尤其是中國制造,如果只在中國做而不走出去將很難再有大發展,我認為這是一個大戰略。我們的定位是“價值發現者和創造者”,經常提醒自己,金風不僅僅是制造企業,更是系統解決方案的提供者,要對一些價值規律表現出比較高的敏感度。
《能源》:作為第一批風機制造商,金風發展了十幾年,為何要在今年提出集團化戰略,您認為時機已成熟?
武鋼:金風這14年的發展分三個階段。第一個是1997-2005年,主要解決戰略轉型,由開發商運營商轉為風機制造,當時做的帶齒輪箱的風機是國內領先的,卻發現那并不是給客戶帶來很大價值的產品,齒輪箱技術有一些缺陷,如零部件眾多,齒輪磨損、疲勞,需定期更換,更換成本總計算下來有小百萬,還有齒輪箱漏油等問題。
從2006年開始,第二次創業經歷了5年時間,2010年告一段落,主要變化一是產品從技術含量較低的齒輪箱風機,跨越到了全球領先的直驅技術,第二,金風科技的業務從單一風機制造,演變到現在的全產業鏈中風電整體解決方案,從售前、售中、售后服務,到風電項目的開發和投資,以及到零部件的制造,比如我們投資金力永磁等,形成了金風科技在整個風機產業鏈全面鋪開,一切有價值點的地方都積極介入的態勢。第三,金風從一個區域性的新疆公司到北京再到走向全球,迄今為止,在西安、大豐等地建成了9個生產基地,在德國還有一個生產基地。整體的企業從單一區域,到70多個子公司的集團化公司,其中海外設有8個子公司,企業實力增強。第四,兩次資本市場的運作,成為股權多元化的公眾公司。干部隊伍中的70%以上都是這幾年成長起來,我們也從國內外引進了職業經理人,人員結構管理結構都發生了變化。以上種種表明,時機已經成熟。
國際化從謹慎到力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