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金風對走出去一直采取謹慎的態度,雖然產品已落戶美國、古巴等國,但我國風機制造企業走出去確實遇到了很多問題,對金風而言,走出國門所面臨的最大困難是什么?如何一步步解決這些問題?
武鋼:在國外做項目,一是文化融合問題,中國的公司應該說國際化受教育程度相對弱,企業國際化觀念滯后于行動。我們的理念是主要以本地人為主,也就是本土化的國際化,真正融入到當地文化中去,比如在澳大利亞的公司只有一個中國人,其余都是選拔當地最優秀的人才,項目連連得手。二是國際規則和規范,技術和產品都要有規則規范,檢測認證需要花時間和精力。這種屬地化的方式以后會產生比較好的影響,我們的國際化理念,不僅僅是出去賣一些設備,還要真正融入到當地文化和社會中,開拓和挖掘當地的資源價值,為我所用。
《能源》:對于國際化戰略,金風是如何規劃的?
武鋼:國際化戰略共四個維度。首先是產品和技術的國際化,我們除了和全球主要的研發單位都有不同形式的合作外,還收購了德國的研究機構Vensys,其實是中國制造和德國設計有機結合,我們學到了他們理念、風格、方法論,這些都是收獲。二是市場國際化,要全球布局,把歐洲的項目交給Vensys,美國、澳大利亞、亞洲、非洲項目我們自己做。三是人力資源國際化,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招聘外籍員工,甚至是博士和碩士實習生,實習完畢我們會針對優秀人才做工作,吸引他們加入金風的事業。四是資本國際化,去年H股上市使得海外投資者更多地了解金風科技,我們的上市和幾項并購也都是在銀根緊縮之前完成,所以說金風科技在時機點上都踩得很好。總之,大方向不會變,就是堅定不移的做研發和整機制造,但以后要加強國際化重心。
現在是公司年報公布前的靜默期,說數據不太合適。我們希望未來5年總資產和總銷售目標都翻一番。而對于細節的目標,每年都有增長的量化指標。國際業務要占得一定比例,要在3到5年之內占到集團總業務收入的1/3。
選中服務市場
《能源》:關于服務,金風在事前的測風和事后的維修等方面一直領先于其他同類企業,在戰略上金風是如何選中服務這個市場的?是否要把服務公司作為一個與風機制造并列又伴生的產業來做?
武鋼:服務是一個新興產業,幾年來,金風旗下的服務公司天源科創從幾百萬元的營業額到幾千萬元,再到幾億元,做這么大的規模確實不容易。因為制造產業的產值比較低,但是服務未來發展空間很大。我們自己銷售風機累計將近10000臺,運行的有7000多臺,保有的量和市場上整合的量,加在一起就會形成一個非常大的風機服務市場,要看自己能不能把握住這個市場,我們近期招聘了很多優秀人才,很多是從GE等跨國公司過來的。
企業規模做大,不能做加法,而是做減法,是要把成熟的業務剝離出去,給他們一個創業平臺,服務板塊就是如此。目前傳統意義上的對金風風機維修維護服務的收入已經下降到30%以下,我們更多的服務收入來自于新的服務業務和外部客戶。至今,大規模的服務公司中,金風肯定是第一家。而且,服務板塊已經做到國外去了,只是國外的服務業主現在剛剛開始。我們是想把服務當成一個產業來做的,跟風機制造并列的一個產業。
“行業發展重在質量”
《能源》:現在行業內存在這樣一種說法,認為搞自主研發的企業得不償失,因為在做研發的同時,一些靠引進技術起家的企業已經迅速占領市場,等研發出來已經喪失了市場份額,您怎么看自主研發和占領市場的關系?
武鋼:首先要認清在中國制造的特點和趨勢,過去確實比較重產業化、規模,甚至為了降低成本,不惜貼牌,而西方則重設計、檢測。中國制造業也意識到,要想真正給客戶帶來價值,必須質量可靠。要和國外產品相媲美,必須要投入研發,根據客戶需求變化,提供高質量、品種不斷變化的產品。如果只是購買圖紙,或者引進技術,如果隨著產品的更新換代需要升級,還要繼續引進新產品,要付給對方額外的錢才能更新,中國制造業不能再受這樣的局限。金風與國外合作伙伴的關系是從專業化協作到聯合設計,再自主研發設計,最后收購了合作伙伴。現在發現,收購Vensys的效果非常好,Vensys從收購前的40多人到現在200多人,收購前其產值很低,現在一年的產值10多億元,成長性很高。
當然,不得不承認,從前年開始,金風從老大滑落到老二的位置,員工心理轉不過這個彎,有失落感。現在想明白了這個事情,老大、老二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做到永續發展,做常青樹。占有率是一個怨聲載道的市場占有率,還是客戶都夸你的產品質量好的占有率,兩者有本質的區別。要提高工作質量,把服務和成本控制好,最終市場會說明一切。中國的市場環境和西方比不是太成熟,非市場的因素在市場過程中影響力比較大,但是,我們要告訴大家,要對中國的市場經濟要有信心,市場份額不足夠大只能說明我們做得不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