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就是去年以來,國家電網一舉將平高和許繼兩大電力設備廠商收入囊中,并且不顧業界的強烈反對,執意推進自身“直屬設備制造體系”的建設,被質疑違背了電改精神,“濫用壟斷地位”,將造成電力設備市場的不公平競爭。輿論對國家電網的批評也由此達到了高潮。
最終,這些出于不同立場的聲音匯聚到“破除壟斷”的大旗之下,在電力行業形成了所謂改革派與壟斷派的對抗。顯然,在改革派們看來,劉振亞領導下的國家電網已然成為阻礙“電改”的最大堡壘,致使這場肇始于2002年的改革出現了“遲疑”、“畸變”,甚至是“倒退”。依他們之見,在電改邁出“廠網分開”的第一步后,國家電網不僅沒有按照既定的改革方向行進,反而“倒行逆施”,開始大肆擴張自己的版圖,“不能不讓人感到憂慮”。
我得承認,輿論對國家電網這樣的大型國有企業的監督是必要的,一些批評和意見也是中肯的,應該引起國家電網和劉振亞的重視。而爭論本身也反映了電力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事實上不單在中國,從世界范圍來看,電改都是一個難題。比如美國的電力體制改革就經歷了一個崎嶇的過程:早在1992年,美國聯邦政府即開始在電力系統實施被稱為“放松管制”的改革,此后各州紛紛推進,但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混亂;到2000年“加州電力危機”爆發,供電緊張,電價飛漲,繼而是輪流大停電,最終導致加州最大的市政電力公司破產。危機過后,美國大多數州的電改都陷入了停滯,放松管制被視為失敗的試驗,電力競爭被看作一場騙局。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電力市場化改革也因此受到影響。
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家電網屢屢強調安全和穩定是做好改革工作的前提,并非沒有道理。但這也被一部分激進的“改革派”認為是國家電網“維護壟斷”、“拒絕改革”的借口;當他們以民生的名義對國網進行討伐,實際上隱含著這樣一種邏輯:國家電網為什么要背離改革?是為了保持和強化壟斷。為什么不愿放棄壟斷?是為了維護既得利益。那什么是國網的既得利益?這便與民間對電力行業“壟斷高薪”的怨恨聯系在了一起,對國家電網的殺傷力是巨大的。
我想,一味地渲染所謂改革派與壟斷派的對立,不僅無助于改革的繼續進行,而且會使問題更加復雜化。其實何嘗存在這種你死我活的對立?至少國家電網就曾表示,自己“是電改的支持力量”,也是“改革派”,分歧僅在于“大家關注的重點有所不同”。比如國家電網方面認為“輸配分開”并不是電改的必然步驟,因為輸配電網的自然壟斷屬性“并不會因輸配分開而改變。即使輸配分開后,一個區域內電網企業只是從一個大壟斷變為若干個小壟斷。”而現階段貿然開展輸配分開,“將影響電網發展和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
如果我們把國家電網作為一家“真正”的企業來考察,會發現其所謂的“壟斷擴張”,在經營上其實都具有合理的動機,即降低成本,提高利潤。通過建設特高壓電網,實現遠距離輸電,國家電網可以將西部和北部的廉價電力運送到東部和南部經濟發達地區,以及在削峰填谷、水火互濟方面有所作為,從而靠電價差獲得贏利;通過進軍金融行業,不僅可以滿足自身對金融服務的需求,降低融資成本,提高公司的整體協同價值,國家電網還從金融業務中獲得了豐厚的收益;通過后向一體化進入電力設備領域,以及遠赴智利開發銅礦,國家電網有望增強對設備和材料采購的議價能力,降低采購成本,提高供貨的穩定性,方便內部控制和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