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企業通過買圖紙、組裝風力發電機賺到了巨額的財富,但是,這種方式生產出來的風力發電機,真的適合中國嗎?
李大華:“你比如說耐高溫、耐高寒,像風沙地區,像內蒙寧夏風沙地區,如何增加這個防護罩,如果防沙塵,如果使在低溫情況下還能保證很好的運行,像我們這種(擁有自主技術),隨時我們都可以不斷的優化,根據客戶的需求,不斷的優化,不斷的改進我們的設計,而你買來東西,那是絕對是不行的,你不可以改動任何一點東西。”
記者:“為什么不讓改動呢?”
李大華:“他要保護他的知識產權,產權是他的嗎。”
然而,在追求利潤的沖動下,大批的企業不管圖紙是否適合中國國情,撒出大把鈔票迅速換回圖紙,甚至有的企業都到了饑不擇食的程度。
閆凌宇:“關鍵就是說,這些圖紙沒有得到廣大應用,比如說我們國內有個企業,它機型在國外只裝了幾臺機器,然后圖紙就買回來,然后在中國就大面積的安裝,這樣實際上是不太。”
記者:“把中國當了實驗品?”
閆凌宇:“他不管你實不實驗,這一個愿打一個愿捱。”
閆凌宇告訴記者,在缺乏整機制造基礎的情況下,大批企業涌進風力發電機制造行業,很難說是福還是禍,因為國外失敗的案例并不是沒有。
閆凌宇:“曾經有一家世界最大的風力發電機組制造商叫NEG Micon,他就是因為齒輪箱,他為全球的所有的風力發電機組都換了一次齒輪箱,這家世界最大的風力發電機制造商破產了。”
大批企業買來圖紙后,很短時間就開始大規模生產,并且簽下巨額訂單,這也導致目前一些國產兆瓦級風機已經出現問題,達不到標準,返修率很高。而采訪中,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福所長李俊峰也告訴記者,目前,國內風機的質量并沒有經過嚴格的測試。
李俊峰:“一般的風機就說要有必須要有三年的運行經驗,才能投放市場,我們國內原來放寬了,按照這種這個要求的時候,我們幾乎所有企業都沒法風機了,我們為了促進國產化的時候就說放寬了這個要求。”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潘家華也認為,在整機制造基礎不扎實的情況下,大批買圖紙生產的風機隨著運行時間的增加,一旦大規模出現故障,巨額的維修費用,對生產企業和風電場來說,都將是一場災難。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潘家華:“這個風電我們現在這樣的階段,還是應該以研發突破為主,或者試驗示范階段的推廣,而不到商業化大規模推廣的時候。”
國內自主研發企業又面臨著市場怎樣的尷尬境地?
目前,靠著買圖紙以及銷售提成,國內大批風機生產企業實現了在國內市場的快速擴張,然而根據國外地理環境設計并制造出的設備,能否經得起中國特殊環境的考驗,還需要時間考驗。而國內一些搞自主研發的企業,又面臨著市場已經被瓜分的尷尬境地,誰能笑到最后,來看看我們記者的進一步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