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系統不具有可預測性,而具有可塑造性。這種不確定性需要顯性處理,建立更具有彈性的發展適應體系。
制定更有彈性的目標與政策。
無論從哪個角度而言,“總量控制型”為代表的“命令-控制型”政策都是差政策,不具有隨時間與信息增加而調整的靈活性,不具有合理的政策工具來實現與嚴格對應,很容易一刀切,不易操作或者操作過度。
結構性政策與強度型政策更好,但是要解決“連續區間”上設定的問題。
有了這些改變,有望進一步建立規劃的“非強制性”與公共品屬性。通過維護市場開放性的基本特征,實現“通過競爭實現市場平衡與利益劃分”的基本功能,從“社會規劃者”范式成為公共品,對能源系統各利益主體的分散決策,提供信息、市場基礎設施等協助。
市場在此基礎上,通過競爭機制,發揮“統籌”、“協調”、“利益分配”的基本功能。
而相關的市場設計、運行模擬、目標實現路徑等研究工作,將更好的服務于行業發展與企業決策,而不是政府控制。
總之,基于我國能源行業現狀,相比于糾正市場失靈,以及更加細致審慎的進行產業政策設計而言,如何減少政府對市場的過度扭曲,特別是限制競爭與組織市場的沖動,還市場主體以獨立決策權,仍舊是重要并且迫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