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海事大國和歐洲最早開發海上風電的國家之一,荷蘭始終在歐洲海上風電市場占據重要地位。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風電市場之一,海上風電方面才剛剛起步。荷蘭發展海上風電的經驗能給中國提供哪些借鑒?聽聽荷蘭風能之家中國區代表馬丁·范·布魯格怎么說。
中國能源報:荷蘭發展海上風電的經驗能給中國提供哪些有益借鑒?
馬丁·范·布魯格:自1994年以來,荷蘭就獲得了很多海上風電的經驗。目前荷蘭海上風電裝機約1吉瓦,預計到2023年這一數字將達到4.5吉瓦。在發展海上風電之前,荷蘭獲得了很多發展海洋油氣的經驗,在這領域涌現出荷蘭殼牌公司、荷蘭輝固國際集團、荷蘭SBM Offshore公司和IHC公司等知名企業。
可以說,我們的海上風電市場已經非常成熟。在其發展過程中,我們也走過彎路,有過失誤。但這些經歷都成為寶貴的經驗,讓我們從中受益。今天,海上風電市場仍是個高風險的市場,荷蘭在發展海上風電過程中吸取的教訓,積累的經驗能夠幫助中國的海上風電獲得更良性的發展。
中國能源報:您認為中國目前的海上風電標桿電價是否合理?
馬丁·范·布魯格:我認為相對于海上風電的諸多不確定風險來說,目前的電價水平是較低的。當然,這需要各地出臺相應的地方政策,例如上海會額外增加0.2元/千瓦時的補貼。
中國能源報:中國在海上風電安裝和勘測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有多大?
馬丁·范·布魯格:到目前為止,大多數中國的海上風電場,基本都是位于淺海或潮間帶。而歐洲側重發展深海海上風電。因此,二者的情況和側重不同,很難比較。
中國能源報:中國海上風電發展大大落后于規劃目標,您認為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馬丁·范·布魯格:首先,漁業部門、軍事部門等與能源主管機構對于發展海上風電的觀點并未協調一致;其次,上網電價補貼相對較低;第三,普遍的技術挑戰和未知的風險,中國還有一些額外的挑戰例如臺風和海冰;第四,受制于高科技的海上風電裝備,如海上風電安裝船等。荷蘭的經驗可以幫助中國解決第三和第四方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