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大力發展風電是毋庸置疑的,但發展的節奏和建設速度應進行宏觀調節和動態控制,目的是促進建成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風電產業,推動產業和能源結構向低碳模式轉化。風電技術在我國尚屬新興技術,人力資源、基礎設施、研發能力、制造水平等方面均在起步階段。在大量引進國外技術之后,應對市場規模和建設速度進行階段調控,使我國風力機組整機和零部件研制企業有一定的時間空間消化吸收所引進的技術,培養研發隊伍。一個高技術產業系統的形成要靠較長時間的學習、探索和自主創新,不應鼓勵短平快、走捷徑的模式。
我國大部分風電場屬于國營或者集體所有,規模都較大。因此,從開始就需對風力發電機組、特別是大型兆瓦級風力機組的并網特性、風電場向電網的接入、并入風電之后電網的運行和管理等方面進行研究和規劃。這涉及到風電機組的電能品質、接網特性、風電場的運行與管理、場網互聯、接網規范、電網功率調節、調節電源建設、風功率預報等方面的技術,需要組織多方面的專家充分論證,才能制定科學、合理、可行的規劃。
記者:能源節約與科技裝備司下一步有哪些工作重點?如何來推進風電裝備制造的發展?
李冶:一是加快建好國家海上風電研發中心,搞好制造海上大型風電機組的技術研發。二是風力發電機組的質量控制迫在眉睫,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質量控制體系,成立幾家大的國家級風電設備檢測中心。三要在現有國際標準之上制定適合我國情況的風電行業標準,建立我國自有的風電標準體系和完備的質量認證體系。
記者: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風電設備制造業有哪些影響?在此背景下,您對中國本土風電設備制造企業有何建議?
李冶:目前我國風電設備國產化已取得長足進步,發展勢頭非??上?,金融危機對風電產業的影響是暫時的,我們要堅定發展信心。當前的形勢是機遇大于挑戰,風電行業要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進一步提高風電設備自主化水平,進行產業有效整合。
中國風電設備市場非常大,就看國內企業有沒有能力去占領市場。我認為,堅持自主創新、研發高端產品就是應對金融危機的最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