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獲得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電氣工程博士、美國仁斯利爾理工大學工商管理(MBA)。從2001年到2010年,康鵬舉在康明斯聯合技術公司任職,涉及的研發領域包括混合動力控制系統設計、直升飛機主控系統等,2010年3月加入GE,2011年6月被任命為GE中國研發中心電氣領域(含電力系統、電力電子、控制與電子系統)研發總監。
康鵬舉對工業互聯網的詮釋:GE倡導的“工業互聯網”,與德國提出的工業4.0不完全相同,工業互聯網旨在將所有機器互聯,從而實現機器和人的完美融合,實現整個工業系統的效率大幅度提升。
康鵬舉給上海的建議:上海更適合做一些智能設備和大系統的研發。整合積累的人才資源,為人才搭建合作平臺。這話有前提:“上海積累的人才的量是極大的,怎么把這些人才整合起來,個人合作也好,國際大公司合作也好,本土企業合作也好,需要一個合作平臺把人才整合起來,把所有的力量調動起來。讓這個系統本身形成生物鏈,讓市場需求來推動,讓各方自動發揮自己的技術長處。”
這個旨在盤活科技交流協作的平臺是必需的,否則,市場巨大、但一直跛腳的汽車制造業該做何解?上海高科技企業云集,高端人才云集,如何盤活這筆財富,建好這個受市場推動、自發運轉的技術交流合作平臺,對上海的科技創新意義重大。
長久以來,關心中國制造的國人氣不得舒,雖為制造大國,但高端制造一直不爭氣,甚至翻身希望也渺茫。最近,工業4.0被炒得大熱,但有人說美、德、日這些老牌強國不帶中國玩,中國沒有機會參與工業4.0。不過,最近馬云說了一句牛氣的話,技術不算啥,有錢、有市場就能解決。但互聯網大佬的話能用來指點制造業嗎?
12月9日,媒體對GE(通用電氣) 中國研發中心電氣系統研發技術總監康鵬舉博士做了專訪,給出了他的答案:“盡管我是搞研發的,我認為技術是核心但不是最關鍵的因素,最關鍵的還是市場,有了市場需求,技術問題可以迎刃而解。”
中國智能電網還要繼續追趕
問:中國智能電網的進展如何?
康鵬舉:智能電網在美國和中國有著不同的表述方式:美國叫智能電網;中國叫堅強智能電網。這源自美國跟中國的關注點不同。美國主要是關注配電網絡及其優化,不大規模增加基礎設備投資,通過優化控制想辦法滿足日益增加的能源需求。美國電網設備相對比較陳舊,設備更新換代非常困難。原因是大部分配電公司都是私有的,很難統一協調。所以建設分布式能源是美國智能電網的一個側重點, 在用戶端就地建電廠,以燃氣為主,包括太陽能、風能等。鼓勵分布式能源進入電網, 通過優化控制調配,試圖不增加對能源基礎設施投資,最大化現有設備的負荷率以滿足不斷增加的需求。
美國主要從用戶端入手,通過各種方式鼓勵用戶節能和改變用電方式。比如有些地方實施24小時電價浮動,用戶可以根據實時電價調整用電策略。這項技術叫做用戶側響應。技術關鍵是在用戶端加裝智能電表,數據可以在供電公司和用戶之間雙向傳輸,用戶通過手機或能量管理終端可以看到當前電價,以便實時決策。用戶的用電情況對供電部門也是透明的,供電公司在用戶許可的情況下直接控制智能家電或工業用電設備,幫組用戶節能。因此將信息網絡和傳統的電力網絡融合是智能電網的關鍵。
中國的主要能源及發電中心都分布在西北、西南、華北等地區,需要遠距離把電送到東部及東南部負荷中心。堅強智能電網就是高壓、特高電壓遠距離能源輸送。在這方面中國領先于世界,電壓等級最高、容量最大的高電壓傳輸技術都在中國得到充分應用,大多數高壓、特高電壓遠距離能源輸送項目都在中國實施過。在系統集成、項目實施、資源整合、技術使用上,中國是世界領先的。在元器件方面,如電子元件及電力開關元器件方面,中國正在追趕國外先進水平的道路上。
問:現在中國的風電技術怎么樣?
康鵬舉:中國風電技術這幾年有了長足的進步。從發電成本的角度來看,風電的度電成本最近已經到每千瓦時4美分,接近煤電價格了。從可利用率來看,GE風機能達到98%以上,國產風機雖然略低于90%,但進步非常快。考慮到綜合社會效益,完全可以和傳統電力競爭。中國風電資源非常豐富,除了傳統“三北”風電基地,還有高原、海上風電陸續得到開發。如果風電輸送問題解決了,規模相當可觀。從制造技術上來看,中國制造的風機跟其他國家并沒有什么區別,事實上世界上絕大多數風機整機廠都是在中國采購或制造部件的,例如葉片、齒輪箱、塔桶等。但從風機的設計方面來看,國產風機設計和國際水平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最大的區別在于控制系統,即怎么從傳統控制過渡到現代控制、高性能的控制,從而實現發電量的提升和抑制系統成本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