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觀察:從2008年開始國家五大發電集團出現全面虧損的局面,而且資產負債率很高。在目前煤價放開而電價由國家控制的情況下,以火電為主的電力企業造成虧損的原因是什么?2009年的情況如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全球金融危機中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請您介紹一下情況?
徐洪亮:2008年國家五大發電集團全面虧損,主要是政策性虧損,我國的煤炭價格全面放開,而電價是國家計劃經濟下的價格體系。價格涉及各個行業方方面面的利益,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大事,必須考慮行業、企業、家庭的承受力。煤電價格倒掛、如何接軌需引起高度重視。
2009年電力負荷有所增長,但是虧損局面還沒扭轉。我認為風電發展的機遇非常好,金融危機對風電發展影響較小,風電企業多數盈利,風電發展速度沒有受其影響。風電發展面臨機遇主要由幾個內在動力形成,第一是國家可再生能源法出臺后,大大推進了可再生能源特別是新能源的發展;第二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利于新能源的發展;第三《京都議定書》公約簽訂后,對風電發展來說是最大的受益者,進一步推動了這一世界性的環保要求。目前對于風電發展來說,確實是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其挑戰主要是風電技術落后于發達國家,像丹麥、德國風電技術發展比較快。從長遠來看,我國風電技術必須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同時,未來發展海上風電發電的技術挑戰非常大。
中國發展觀察:新能源產業孕育著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是新一輪國際競爭的戰略制高點。最近,李克強副總理在考察浙江三門核電一期工程時指出,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加強政策引導扶持,促進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發展,并把發展新能源作為應對危機的重要舉措。您曾在國家能源委員會、電力部等部門工作,并參與了多項國家水電、能源等重大項目開發、考察、文件起草等工作,您對國家能源結構戰略發展有何建議?
徐洪亮:從我國能源結構發展戰略來看,我認為新能源孕育著一個新的高經濟增長點。這主要是從中國能源結構戰略構成進行分析的。首先,從煤電來看,煤電企業虧損,在我國資源構成以及煤炭開發利用方面很大部分資源是用來發電的,是最底端的消耗,這樣做非常可惜。煤炭應該多用于煤化工深加工方面的開采利用。從我國已探明的煤炭儲量來看,還可以開發80-100年,所以珍惜資源特別是給后代留下不可再生資源責無旁貸,因此對煤炭的開發利用要珍惜;第二,從水電資源看,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經開發1.7億千瓦,水電還未開發的地區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區,預計再有30年時間中國的水電站基本開發完畢。水電開發面臨的問題較多,例如水電的移民問題、淹沒賠償等問題國家都很關注,因此近兩年國家沒有批準大中型水電項目上馬;第三是核電,核資源用來發電預計是30年的時間,煤炭可以進口,核電資源進口可以說是難上加難,依賴進口發展核電是相當困難的。第四是新能源,其中包括生物能發電,作為新能源的一個分支,它可以實現裝機2000萬—3000萬千瓦,生物能發電面臨的問題也很多,很多發電廠處于虧損,尤其是原料集成處于被動地位。新能源關鍵要凸顯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以每年大于30%速度發展,太陽能發電則以大于40%速度發展;作為清潔能源,以5萬裝機的風電計算一年向大氣少排放10萬噸二氧化碳,對于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