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報:依照規劃,我國2020年,海上風電的開發建設目標為3000萬千瓦。那么,您認為,如果要完成上述目標,我國海上風電電纜行業將會有多大價值的市場空間?
祝永林:據有關資料,我國海上風電工程造價為1.6萬-2萬元/千瓦,按1.6萬元/千瓦計算,2015年海上風電投資在800億元,2020年則達4800億元。
海上風電開發,電纜投資占比約4%,故欲達到上述目標,2015年將給電纜行業帶來至少32億元的蛋糕,2020年則至少帶來192億元的蛋糕。
中國能源報: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空間,您覺得我國的電纜企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祝永林:這樣的前景自然充滿誘惑,讓人向往,但我希望電纜行業不要為了切得一塊蛋糕,便一哄而上,而是應該利用自身有利條件,抓住機遇、自主創新,發展有優勢的海纜產品,這樣不但能夠在國內市場占有一席之地,也很有可能進軍國際市場。
例如,東南亞各國在海底電纜領域面臨“四缺現象”,也就是缺技術、缺資金、缺廠家、缺人才,這些國家需要的海底電纜基本全靠進口,鋪設全部用外援。我國與東南亞國家交通便利,在資金和技術方面有較大優勢,完全可以拓展并鞏固在東南亞的海纜市場。
中國能源報:我國的海底電纜制造業需要克服哪些技術難題才能趕上國際先進水平?
祝永林:我們需要扎扎實實的理論研究和技術儲備,大膽實踐,攻克海底電纜軟接頭技術,尤其是光電復合海底電纜軟接頭技術,具備一次性大長度生產制造能力,例如7千米以上的電纜要盡量減少中間接頭,具備安裝敷設一體化的解決方案,這樣我們才能趕上國際先進水平,向國外同行展示實力,并同臺競技。
中國能源報:在可靠性和經濟性上,國產的海底電纜和進口的產品相比較有哪些差異?
祝永林:國內從事海底電纜生產的企業也都是電纜行業的實力派。它們的高壓、超高壓海底電纜生產線是進口的,超凈絕緣料等也是進口的,所以,這些方面并不比國外差,因為和國外同行一樣,使用的也都是國際知名品牌,所以選擇國產海底電纜可靠性上沒有問題。比如據我所知,在舟山某海域使用的原湖北紅旗電纜廠生產制造的20余公里長35千伏級海底電力電纜,已安全運行近20年,證明質量是可靠的。
所以海上風電開發,海底電纜選用國產,成本會大大降低,也有利于民族產業的發展壯大。另外,超凈絕緣料等如實現國產化,成本還會進一步降低,我們在某些方面也不會受制于人,閃、轉、騰、挪的空間則會更大。
中國能源報:海上風電場在海底電纜鋪設、維護方面需要注意哪些細節?
祝永林:海底電纜敷設是一項巨大的、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使用多項技術。
在敷設前,要做好充分的精心準備,掌握足夠充分的技術數據資料;敷設時,要分工明確,統一指揮,要對海底電纜進行深埋保護,減小復雜的海洋環境對它的影響,保證運行安全;敷設結束后,要設立警示標志,通過有關海洋部門公布海纜坐標情況,讓過往船只避開海纜敷設區域泊船,防止海底電纜遭受意外機械損壞而造成重大事故和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