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全世界都在大力發展新能源行業的時候,中國新能源企業卻相繼出現讓人扼腕嘆息的消息,國際市場受阻,光伏產能過剩,企業虧損嚴重,很多中小企業停產,被業內人津津樂道的朝陽產業為什么會面臨如此之多的問題。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日前接受記者記者專訪時表示,關鍵問題出在了政府。
記者:目前新能源發展整體不盡如人意,您認為導致之一尷尬局面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林伯強:新能源目前最主要的問題還是產能過剩,其中的原因應該有很多,很重要的原因是整體發展規劃和政府的位置。
中央政府缺少對前期戰略整體規劃,這是中央政府的責任,中國到底需要什么規模和路徑發展新能源,比如風電、太陽能,中央政府沒有做好戰略規劃,這是中央政府的一個失誤。
地方政府的失誤則更加明顯,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與中央政府一樣,對新能源缺少整體戰略規劃;另一方面則是直接或間接介入,雖然中央政府也有新能源補貼介入,但沒有地方政府如此直接推動和如此大的影響。
作為政府,對太陽能、風電等新能源產業應該是鼓勵發展的。但是無論什么產業都有產業鏈問題,新能源業不例外,其產業鏈包括研發、設備、利用等鏈條。
事實上,新能源沒有政府是肯定做不成的,但政府站在產業鏈的哪一個點上是非常重要的。
理論上,政府應該站在研發和終端利用上。研發的回報比較慢,需要技術突破、技術革命等等,從研發出新產品到運用再到回報,這個過程是比較漫長的。另一方面,終端利用,只有政府支持否則誰也做不了,并不是中國是這樣,所有國家都是一樣的,包括美國、歐洲等都需要政府的補貼。而中間設備環節,理論上政府是不應該介入的。如果有成熟的終端利用,自然而然會有人來購買設備,循環起來,設備環節就會發展。
中國的問題就在于是從中間環節——設備開始做起,可以說中國新能源業都是從設備開始做起的。雖然也有研發,但前期核心技術并不在中國,還需要從國外購買圖紙等,說明中國在研發上還是欠缺的。
如果讓企業從宏觀角度把握則是比較困難的,企業畢竟只是很可能從一個點出發考慮,很難從整個面出發,現在能看到面的企業應該不多,也就是說,把握目前這個市場風險的企業不多。新能源業與其他行業不同之處,成功與否關鍵看政府,這就更為復雜了。
拋開新能源的清潔低碳,目前新能源產品還不具備足夠競爭力,無法與火電、水電、核電相比,包括價格高、穩定性差等等,沒有道理讓市場拿出更多的錢購買更差的產品,這也就是為什么太陽能等新能源需要國家補貼的原因。而中國比較大的努力都放在中間環節,因此,出現今天的局應該是可以預期的。
記者:一直在提產能過剩,但為什么鋼鐵等行業也有產能過剩,卻沒有像新能源這樣大起大落?
林伯強:目前,其他行業也有產能過剩,但沒有新能源產能過剩得嚴重,過剩的程度差得很遠。風電還好,主要市場在國內,產能過剩只是不賺錢而已,就像水泥、鋼鐵等。但太陽能行業產能過剩則是過大到不靠譜,有消息說,中國目前太陽能產能在40吉瓦左右,而目前全球太陽能利用在20吉瓦到25吉瓦左右,2012年,中國太陽能裝機量只有3吉瓦多。太陽能產業過剩與水泥、鋼鐵業等完全不在一個等級上。
中國新能源的問題是短時間內,把精力都放在了設備上,出現大規模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