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學根:這個問題很深刻,所有的中小型風電產品制造廠家都面臨這樣的問題。從以往的歷史看,中小型風電的可靠性是一個大問題,每家企業都說自己的沒問題,而問題總是在發生,對整個行業產生負面影響。從客觀上講,中小風電的可靠性比不上光伏、比不上小水電,因為中小風電面臨的環境太惡劣,強風、鹽霧、低溫等,運轉部件太多,許多部件的疲勞載荷難于在設計時驗證。所以要提高可靠性一要提高風電機組在大風中的穩定性;二要有先進的功率控制方式,在大風中功率輸出正常;三要進行國際標準的測試和認證,通過6個月的耐久性測試,產品只有符合上述的三個條件,在可靠性上才有保障。華鷹在上述問題上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
記者:與光伏發電相比。中小型風能分布式并網發電系統在成本上有沒有優勢,能用一兩組數據說明問題嗎?
徐學根:中小型風能分布式并網發電系統與光伏發電各有特長,也各有市場,從成本上講小風電低于光伏發電,但是不應把它們對立起來,它們更好的是互補性。另外發展小風電等新能源,不能總局限于成本,要達到火電水電成本肯定不行,要從能源戰略方面去推動她、發展她。
記者:華鷹在中小型風電系統技術研發方面有沒有自己獨到的特點?在生產技術和質.控制上又有什么長處?
徐學根:每一家風電設備廠家在技術方面都應該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生產技術和質量控制。華鷹也不例外,否則公司將難以發展。現在問題的關鍵是缺乏統一的質量與安全標準和規范的檢測機構,我們認可英國的小風電機組MCS認證、美國的SWCC認證,通得過這樣的測試與認證,風電機組的質量就是過關的、能對客戶負責的,我們國內最好也有這種第三方機構。
記者:技術創新是風電設備企業的生存的命脈。請介紹,目前小風電技術的應用在哪些方面遭遇挑戰。結合華鷹,請談談貴公司在技術方面的成功之處。請從技術開發、創新和產品升級等方面介紹一下浙江華鷹的寶貴經驗。
徐學根:是的,技術創新也是中小風電企業生存的命脈,因為技術決定品質。中小風電的應用環境和大風電是一樣的,要求也是一樣的,特別是在大風運行的可靠性、穩定性、安全性更加重要。其實我國中小風電機組的技術水平和國際上是有差距的,我國主流機型是定槳矩、利用尾舵對風或電動對風,功率控制方式為偏航,這種技術的產品在實際運用中存在很大問題,可靠性、安全性較差。因此,我們華鷹從2008年開始把變槳矩技術作為我們產品的技術突破方向,
在國內率先研發離心變槳控制技術,并成功開發了變槳矩2kW, 5kW, lOkW, 20kW,30kW等機型,性能達到國外Proven, Evance等品牌的技術水平,產品受到國外客戶的一致認可和歡迎。
在開發離心變槳控制技術的過程中,我們申請了6項發明專利,13項實用新型專利,并申請了專利PCT保護。公司申請的“下風向變槳矩高效可靠風力發電機組”獲得2011年科技部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立項支持,國內中小風電僅此一家。這說明技術創新對一個企業的發展非常重要,只有技術創新才能使產品升級換代迎來新的發展。
記者:從資源配置上華鷹具備哪些條件?
徐學根:從人力資源配置上講,華鷹大專學歷以上人員占員工總數的58.6%,均具有多年的對應崗位的從業經驗,分別負責產品研發、企業運營、質量管理、財務管理;產品銷售和售后服務人員分別對國內、國際市場進行拓展與銷售,工程服務人員負責國內外客戶的工程安裝指導、售后服務及技術培訓工作。公司整個團隊搭配合理,各具特長。
企業直接從事研發工作的技術研發人員占職工總數的17%,具有高級職稱人員和碩士學位的人員大部分承擔前沿研究任務;我們擁有的一批資深專家組成了顧問班子,帶領其他技術人員開發新產品。同時公司與北京交大等一批高校一直保持緊密的合作關系,使公司的產品開發始終處于國內領先。
我們很重視技術投人,每年投在研究開發上的經費不少于企業年銷售收人的5%,去年研究開發投人額達120萬元,占到公司年銷售收人比例的16.7%。公司還擁有一批用于產品研發的試驗裝置,對產品的研發提供了先期條件,我們計劃后期還要建一些用于研究的試驗室和試驗設備。從近幾年在這方面的工作來看,我們受益匪淺。
記者:請簡單介紹,浙江華鷹的風電產品的應用情況?您認為浙江華鷹產品的優勢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