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您能否談談當前風電產業發展階段的特點?
史立山: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已經進入了新的階段和新的起點。“十一五”以來,在《可再生能源法》和有關配套政策的推動下,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很快,特別是風電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風電新增裝機容量連續多年翻番增長,已經成為全球風電裝機最多的國家。風電裝備制造能力快速提高,已經具備了1.5兆瓦以上各類技術類型、多種規格產品的制造能力,基本滿足了我國陸地和海上風電開發需要,并正在走向國際市場。
隨著風電裝機規模的不斷擴大,新能源發展的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全社會對新能源發展的關注度顯著提高了,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投資新能源的積極性很高,可以說已經形成了千軍萬馬會戰新能源的局面。
但與此同時,風電發展的市場制約也突現出來。過去我國風電發展的主要制約是風機設備,而現在主要是市場因素和體制因素。另外,新能源產業的技術進步、標準規范、質量保證也面臨許多挑戰,近來風機質量事故不少,暴露了產業管理方面的問題。
所以,與5年前相比,我國風電產業發展面臨的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要以新的視野和思路來推動風電的發展。
記者:從最初的特許權招標,到風電大基地戰略,到現在的加強行業管理,風電政策隨著風電市場的發展不斷進行調整,那么我們對風電加快發展的思路是否產生了變化?
史立山:加快風電開發的思路是不變的。從現在來看,根本上解決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能源和環境制約,新能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很多發達國家已經把能源工作的重心轉移到了新能源上,這是歷史的必然。不過,也要看到,雖然新能源發展已經邁出了重要步伐,但是僅僅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今后發展的任務仍然相當艱巨。
記者:那么該如何解決當前風電所面臨的瓶頸問題?
史立山:要破解這些制約,首先要學習國際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歐洲國家對新能源發展是很重視的,無論是技術還是管理都很不錯,丹麥的風電比重已經超過20%,2020年要超過40%,西班牙去年風電曾占到負荷的53%,但是他們是通過什么樣的政策、什么樣的體制保障了這樣的發展,我們還需要學習和研究。
我國風電設備制造企業數量已經很多,如何對這些企業進行科學的評價,讓用戶、讓全社會客觀公正地了解這些企業,了解行業,做好投資決策,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最近就有位香港的人大代表找我反映風電在一些地方發生的問題,如最近發生的風機倒塌、風機著火和風機脫網等事故,他們都很關心這些問題。如何避免類似事故的發生,是行業管理的問題,應該建立一套對各類企業進行評價的機制,定期進行公布,并接受全社會監督,為企業發展提供公開公正的市場環境,來促進產業持續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