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網是風電項目開發的重要條件,最近能源局發布了《大型風電場并網設計技術規范》,這對規范風電發展將起到什么作用?
史立山:長期以來,我國風電行業技術標準主要是針對風機設備制造、材料使用、工程設計和施工管理等方面,相對來看,對風電并網技術規范重視不夠,主要采用水電和火電機組的并網標準。由于風電機組為低轉速發電技術,而且根據風速不同轉速也在不斷變化,為了滿足電力系統頻率和電壓品質的要求,風電機組設計采用變頻和變流技術,如果不對變流裝置進行專門設計,當電力系統電壓發生波動時,風電機組就會自動脫網,使電力供需平衡的系統出現不平衡。如果風電在電力系統中的比重很小,其自動脫網對電力系統影響不大,也不會有問題。但當風電在電力系統中的比重比較大時,其自動脫網就會對電力系統的穩定產生較大影響。因此,在歐洲風電規模比較大的國家,對風電機組提出了“低電壓穿越”要求,要求風電機組在電網電壓發生波動的一定幅度和一定時間內,風電機組不能自動脫網。這次發布的《大型風電場并網設計技術規范》,對風電機組的低電壓穿越提出了明確要求,這也是這個規范最鮮明的特點。過去國家電網公司的企業標準已提出了這方面的要求,現在上升為國國家標準,表明大家對風電發展認識的深化。過去,風電裝機規模很小,對電力系統沒有任何影響,為了支持風電發展,對風電機組的性能要求不嚴,經過這幾年的快速發展,風電在一些地區的裝機規模已經很大,其在電力系統中的比重也較大,如果發生脫網問題,對電力系統的安全運行影響很大,對風電機組性能提出更嚴格的要求是必要的,這對促進我國風電持續健康發展意義重大。
補貼資金缺口在加大
記者:近來有稱風電項目的補貼也在降低,這是為什么?
史立山:我國對風電發展的支持主要體現在電價補貼,也就是給風力發電以相對較高的上網電價,目前,一般比當地常規能源發電的平均價格每千瓦時高0.2元左右。風電上網電價高出當地常規能源平均上網電價的部分,由在全國電力用戶征收的電費附加進行支付。近年來,我國風電發展很快,2010年風電發電量為500億千瓦時,2011年可能將達到700億千瓦時以上,此外還有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等也需要補貼,需要的補貼資金增加很快。目前,補貼資金是按每千瓦時用電量4厘錢征收的,雖然近年來用電量增加很快,但遠不能滿足新能源發電增長的需要。從現在來看,如果不能調增補貼資金的征收標準,今年新能源發電補貼資金的缺口是很大的。
現在來看,采用這種費用分攤進行補貼的做法,在新能源發電規模小的時候是可行的,現在新能源發電規模大了,這種辦法的管理就顯得很復雜,也不夠科學。而美國采取的稅收抵扣政策就更科學一些,只要你投資風電并發了1千瓦時的風電,你就可以在你所交的稅收中抵扣規定的電價。我認為,我們也應該研究更科學合理的政策措施,如稅收抵扣政策等。
記者:風電市場的需求也在下滑?
史立山:市場需求放緩是必然的。受風能資源和電力市場分布不均衡和風能資源的間歇性影響,在“三北”風能資源豐富的地區,建成的風電場已出現棄風問題。當然,這個問題是非常復雜的系統問題,既與風電本身的自然屬性有關,也與我國的電力系統以火電為主,抽水蓄能、天然氣發電等靈活調節電源比例比較低,系統調峰能力不足有關,同時也與尚未建立起適應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電力市場機制有關。
解決風電的市場問題,需要多管齊下。從開發角度看,在積極做好北方風資源好的地方風電發展工作的同時,要更加重視風資源不是太好、但電力市場沒有制約地方的風電發展問題,如安徽、江西和湖北等地,要轉變風電發展思路,更加重視分布式風電發展問題。經過近幾年的技術進步,采用長葉片或寬葉片風電機組等開發低風速資源的技術已經成熟,過去不具備發展風電的地方,現在也可以發展了。
真正解決風電的規模化發展問題,既需要擴大配置風資源的范圍,加強電網建設,也需要加強調峰電源建設,調整好不同利益主體的利益關系,包括電網企業和電源企業、常規能源企業和可再生能源企業等,更需要從體制和機制上進行創新,建立適應風電發展的電力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市場因素成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