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了給政府和工業利益相關者提供技術路徑方面的指導,從而達到能源安全、經濟發展和環境改善的目的,國際能源署(以下簡稱IEA)正在開發一系列覆蓋各種技術的全球低碳能源路線圖。路線圖以IEA能源技術遠景藍圖的內容為導向,目標是在2050年之前將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50%。每個路線圖均代表著一項在技術發展里程碑、法律法規需求、投資要求、公共參與范圍和國際合作等方面的國際共識。2011年4月,IEA發布了“智能電網技術路線圖”,本刊對該報告進行了摘編,其觀點僅代表IEA,供參考。
國際能源署“智能電網技術路線圖”簡述
一、智能電網概述
IEA指出,全世界的電力系統面臨著諸多挑戰,包括基礎設施老化、需求不斷增長和越來越多種類的可再生能源并網需求,電動汽車的興起、提高供電安全性的需要、減少碳排放壓力等。智能電網技術不但能夠應對這些挑戰,而且能夠支持更加清潔、更加高效、價格更為合理和可持續性更高的能源供應。
根據IEA定義,智能電網是使用數字和其他先進技術監控與管理來自所有發電源的電力輸送,以滿足最終用戶各種電力需求的一種電力網絡。智能電網協調所有發電廠、電網運營商、最終用戶和電力市場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和能力,盡可能高效地運行系統的所有部分,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和環境影響,同時保證最大的系統可靠性、適應性和穩定性。本路線圖中所指的智能電網包括電力網絡(輸電與配電系統)以及與發電、儲存和最終用戶接口。雖然許多地區已開始其電力系統的“智能化”,但所有地區都將需要大量額外投資和計劃才能實現更加智能的電網。智能電網是一套不斷完善的技術,可以在全世界范圍內以各種不同的設置和比率來配置,這取決于當地的經濟吸引力、與現有技術的兼容性、法規發展和投資框架等。下圖顯示了智能電網的演變特點。

來源:除另外指出的以外,所有材料均來自IEA數據與分析
從技術上來看,智能電網包含許多技術領域,從發電到輸電、配電,再到各類電力消費者。有些技術是主動配置的,其開發和應用均已成熟;而有些技術則需要進一步的開發和論證。完全優化的電力系統將配置下頁圖中的所有技術領域。但是,提高電網智能性并不涉及全部技術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