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基礎。千百年來,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總是過度依賴于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的化石類能源,與此同時帶來的是對生態環境的不斷破壞和資源的日益枯竭。如何才能實現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環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是步入新世紀以來人類社會所面臨且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面對當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和能源及環境的約束問題,人類社會將怎樣選擇其前進的方向?當這場百年一遇的危機過后,哪些產業又將成為推動人類社會歷史繼續前進的重要動力?
面對金融危機影響,能源需求放緩,但同時也給優化能源結構帶來了難得機遇。風能、核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等新能源以其清潔、無污染、可再生等諸多優勢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
風電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中國風力資源十分豐富,可開發利用的陸地風能高達2.53億千瓦,可開發利用的海上風能有7.5億千瓦,開發和利用潛力巨大,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山東、遼寧沿海及其島嶼的沿海風帶,和內蒙古北部、甘肅、新疆北部及松花江下游的內陸風帶。
風能屬一種潔凈并可再生能源。風力發電是目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中技術成熟,具有規模能力和商業化發展前景的發電方式。近年來,我國風電產業發展極為迅速。據悉,截至2008年底,我國風電總裝機容量已達到1221萬千瓦,同比增長106%,總裝機容量位列全球第四。僅2008年,我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630萬千瓦,新增量位列全球第二,完成發電量128億千瓦時,比上年增加126.79%。目前,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已經超過《可再生能源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1000萬千瓦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