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啥也想不到,山上到處都有的陽光和風有一天能幫我 ‘挑水’,沒想到會有一天徹底解放了自己的肩膀和腳!”從今年10月開始,嶗山北宅街道北頭村果農周海濤,再也不用走10里山路到山下挑水給他3畝桃樹灌溉了,點綴在山嶺間的一架架白色的美麗風車成了農民抗旱助手。
技術 “量身定制”垂直風車
省內首個風光互補發電提水項目前不久在島城“試水”。昨天下午,記者在北宅
街道北頭村山坡上看到,在強勁大風的吹動下,三架高約7米的風車正在呼呼轉個不停,其中一架風車旁,擺放著一個高約1米、面積約10平方米的太陽能方陣。記者發現,這三架風車形狀各不相同,據嶗山水利局技術人員徐曉飛介紹,常見的風車有三種:三片箭頭狀旋轉葉片組成,名叫水平軸風力發電機;由兩個轉盤組成的風車,名為超低速外轉子碟式風力發電機;由五片飯盒狀葉片組成的,被稱為垂直軸風力發電機。
“你們看到的是第三種,是考察嶗山地形后專門設計的,四級風就可以發電。 ”山東省科學研究院自動化研究所所長劉春華告訴記者,他們從2009年就開始考察嶗山,長期駐點全面測量了風力等級,設計出了這種“青島版”的大風車。
嶗山區水利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幫這里的居民解決農業灌溉問題,今年7月份起他們開始安裝這些組合式風力發電機組、太陽能方陣、高能電容和免維護蓄電池混合儲能裝置、專用直流無刷電機潛水泵等先進設備,設備占地面積小、安裝簡便,與周圍的景色很協調。 “風車一架造價1萬元左右,太陽能裝置15萬元,加上其它管道等設施,共投資30多萬元,果農使用完全免費。 ”
功能 白天靠光晚靠風發電
昨天下午3時,周海濤正在果園里平整土地。他說以前每年春夏季節,至少要挑二百多擔水才能讓果樹們“喝飽”。如果遇到干旱天氣,挑水的次數和強度至少得增加三倍。和他一樣,村里其他50多戶村民也栽了100多畝桃樹、櫻桃樹、杏樹,每年的澆水都是大家的 “苦差事”。今年也趕上了數個月的干旱天氣,不過困難卻迎“風”而解:村旁山坡上,三架白色風車和一座10平方米的太陽能方陣把山腳下的溪水“引”到了地里。
“我們這個項目采用國際最先進的風光互補電源技術,目前在山東省范圍內,這是第一次應用于實踐。 ”據劉春華介紹,風光互補電源技術把光能和風能很好的結合起來。晴天時,太陽能方陣“上陣”,發電提水上山;陰天或晚上時,風車還在繼續轉動,產生電能帶動水泵抽水。
揭秘 “超級電池”存一萬瓦電量
劉春華說,這種新的風力提水方式,是將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有機地組成一個系統,利用風能和太陽能及時間上的互補性,充分發揮各自的特性和優勢,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陽能和風能發電。
目前在嶗山應用的提水系統主要由三部分組成,電源系統,即風光互補發電系統;提水系統,主要采用專用直流水泵;輸水管道系統,主要有PE管以及高位蓄水池。 “風力和太陽能一小時可以發兩度電,提上兩噸半的水。”產生的電量儲存在蓄電池里,截至目前已存了多少電?劉春華笑著說,他也不清楚。 “但我知道,這個蓄電池是個 ‘大胃王’,由兩部分組成:超級電容和鉛酸蓄電池,一共能儲存一萬多瓦時的電量。 ”
北頭村果農劉玉蘭說,今年10月份到現在他們一直在不停地發電提水灌溉,蓄電池里的電“根本用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