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上海市造船工程學會主辦的“2010年中國國際海洋工程發展論壇”在滬舉行。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兼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向論壇發來賀信。上海市副市長艾寶俊;全國政協常委、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福建省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名譽會長陳明義;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司長張相木;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會長張廣欽;挪威王國駐上海領事館總領事諾和平;新加坡造船工程學會理事長紀亞峇;英國皇家造船師學會首席執行官特萊弗?布萊克雷,以及來自政府部門、船舶企業、船級社、三大油公司、銀企等近300余位專家和業內人士出席了本次論壇。
據介紹,今年1~8月份,我國船舶工業共完工船舶4037萬載重噸,同比增長73%,工業生產銷售額同比增長12.5%,新接訂單4451萬載重噸,為去年同期的4倍。這些數字表明前幾年造船設施固定資產的投入已見到了實效,但不少企業仍然處于一單難求的局面,而在傳統造船任務不很飽滿的形勢下,向海工裝備市場進軍成為了眾多地方和企業的自然選擇。發展海工裝備業已不僅是市場形勢的趨勢,更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
進入海洋裝備業須量力而行
有數據顯示,從2004年~2008年,世界海洋工程裝備市場規模大約在500億美元左右。而未來5~10年內海洋油氣開發的年均投資總量將會達到500億美元的水平上,這將與世界船舶市場的投資規模大體相當。對此,陳明義表示,隨著海洋油氣開發向深水進軍,裝備的需求量還要增多,價值量也在增大,市場規模還將擴大。如果裝備制造業能占其中的20%以上的市場分額,再加上海工配套方面的產值,就有可能出現一個產值達千億美元的新興產業。
然而,這一產業和海上一般貨物運輸的三大主流船型市場是有著極大差別的,雖然它的發展具有無限潛力,但進入這一行業的門檻也很高。張廣欽指出,被普遍關注的平臺類產品就具有非常強的個性化特征,每一個產品都要根據所處的海洋地質情況及油氣的實際情況進行單獨地設計開發,另外隨著淺海向深海發展,其技術的難度和成熟度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類產品不可能大批量生產,因此我國眾多船企都想進入這個領域是不現實的。
加大合作實現共贏
“由于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的技術含量比較高,船企發展海工產品要考慮岸線、水深和自身的實力等各種因素,可通過新建或并購的方式打造一批海洋工程總裝基地。”陳明義表示,“對一些實力雄厚的大型船企和配套廠,則可通過與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聯合建設一些龍頭企業;對一些條件和技術力量還不夠完備的中小型企業,可考慮先從事海工模塊、單元、配套產品的生產。”
同樣是基于對海洋油氣裝備市場的分析和對這類產品具有技術難度大、個性化特征明顯等特點的認識,張廣欽提倡,生產企業和油氣用戶業主應加大合作,攜手發展。由于海工裝備產品是屬于用戶主導型的產品,從設計、制造、安裝調試到投產使用都要系統性很強的項目管理經驗,用戶業主對這類裝備的性能、特殊要求、關鍵技術了解比較清楚,生產企業若能與他們合作聯手,將極大地提高聯合體的競爭能力。
中船集團總經理助理、海工部主任吳迪表示,集團在未來5年的發展中將加強產業上下游合作,與國內外石油公司及其他海洋工程裝備業主建立戰略合作聯盟,了解合作伙伴的發展規劃,掌握海洋工程裝備技術發展趨勢,開展海洋工程項目前期合作研發。中船重工副總工程師王泰榮也指出,中船重工將加強與石油公司和油服公司的合作,共同推進海洋工程裝備技術研發,實現裝備國產化研制,共同參與海工總包項目競爭,積極搶占海外市場。同時,該公司還要加強與配套企業的合作,以總裝帶動配套,推動總裝與配套協調發展,實現共同進步和互惠互利。
海工配套業前景可期
“迄今為止,我國的造船企業在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已作出不菲的業績,但是由于我國海洋石油勘探起步較晚,與一些先進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陳明義認為,“特別是在海洋油氣開發過程中,一些高端海洋裝備制造的關鍵技術與設備還相對滯后,部分關鍵零部件工藝裝備還依靠進口。由此造成海洋工程本土化裝備裝船率比較低,每年大約有70%以上的海洋工程配套設備需要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