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空中俯瞰,40座超過30層樓高的風車,揮舞著巨大扇葉,如同手擎寶劍的巨人,日夜與風沙搏斗,將不竭電力送往千家萬戶,為哈薩克斯坦南部城市——札納塔斯增添了生機和活力。
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估算,哈薩克斯坦風力發電的潛能高達每年9200億千瓦時。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哈薩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對接框架下,2019年,中國國家電投集團來到札納塔斯,與哈薩克斯坦的朋友一道,投資建設札納塔斯100兆瓦風電項目(以下簡稱“札納塔斯風電項目”)。
“札納塔斯擁有豐富的風能資源,90米高度年平均風速為每秒8.36米,但這風有時像草原上的‘野馬’,性情不定,難以馴服。”現任項目總工程師張亮告訴筆者,“我們同事之間常開玩笑說,自己就像馴服札納塔斯風能‘野馬’的‘馭風師’。”
2019年1月,彼時33歲的張亮懷著為“一帶一路”清潔能源合作奉獻力量的一腔熱血來到哈薩克斯坦。但在看到項目現場第一眼時,這位年輕工程師的心卻涼了半截——放眼望去,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上白雪皚皚,寸草不生。除了不時呼嘯而過的大風、遍地凍土和碎石之外,便再無他物。
“真是‘地如其名’!”張亮解釋說,札納塔斯在哈薩克語中就是“新石頭”的意思。“這里地廣人稀,全年有長達五六個月的凍土期。每年冬季,風電項目的施工作業面常常被大雪覆蓋,往往清理后還來不及施工,就再次被蓋滿白雪。”
這就意味著,項目每年在室外的施工時間僅有六七個月,這對保障項目建設進度來說,是一個不小難題。
再重的擔子也要挑,再不好啃的骨頭也要啃。為了高質高效推進項目建設,札納塔斯風電項目采取中方團隊牽頭、當地建設隊伍配合的方案,多個工作面同步施工。風機基礎澆筑、風機吊裝、升壓站設備安裝調試等風險高、難度大的關鍵環節,主要由中國建設者負責。
為保障風電項目的后續安全運行,也為了給當地創造新就業機會,項目部提前半年在當地招聘工人,并通過中哈員工“結對子”的培訓方式,培養出一批熟練掌握設備操作與維護技巧的哈方學員。“這些哈方學員的工作表現都很不錯,截至目前,未發生一起因人為操作失誤引發的安全事故和電量損失。”張亮說。
中國建設者為札納塔斯風電項目付出的大量心血,都被哈薩克斯坦當地同事看在眼中、記在心里,這極大鼓舞了他們的建設熱情。
由于札納塔斯風電項目首次采用亞投行與跨國銀行組合融資的方式,沒有經驗可循,融資階段常常遇到意料外的困難。為此,項目計財部的哈方員工阿麗娜每天都要收集各類文件、整理翻譯眾多協議,經常加班到深夜。
張亮說:“有次我和阿麗娜聊天,問她融資工作壓力大不大。阿麗娜說雖然工作壓力很大,但是她會堅持,‘因為周圍的中國同事也都在堅持,而且他們常常幫助我,對我很有耐心’。”
還有一位哈方員工也給張亮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名字叫馬康。2020年5月,項目進入首次并網的最后沖刺階段,但受新冠疫情影響,工程進度被迫延緩。為了按時并網,許多哈方員工都放棄了回家,整日留守在項目現場,一邊落實疫情防控要求,一邊逐項完成并網前的各項節點任務。張亮回憶道:“馬康從2020年3月起,一直和我一起跑項目、協調并網事宜。7個月連軸轉,沒有一天休息。”
2020年9月,札納塔斯風電項目首次并網當天,馬康握著張亮的手激動地說:“我一度以為項目按時并網是不可能的了,沒想到中國朋友如此拼搏,你們完成了一個奇跡!”盡管時隔很久,這一幕仍深深烙印在張亮腦海里。“札納塔斯風電項目,不僅建起了風電場,更架起了中哈兩國人民的‘連心橋’。”張亮感慨地說。
自札納塔斯風電項目投產至2022年底,項目發電量已達7.5億千瓦時。與同容量燃煤電廠相比,相當于節約標煤25.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67.3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