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省發布最新海上風電項目競配動態,國內海風開發正穩步加速。各省海風競配陸續發布,也為后續海上風機的招標量釋放給予了指引。
6月16日公布的《江蘇大豐800MW海上風電項目風力發電機組及塔筒設備采購項目公告》,江蘇大豐800MW海上風電項目風力發電機組及塔筒設備招標正式啟動。此次招標啟動之后,江蘇省海上風電建設節奏將進一步加快,發力實現江蘇省“十四五”期間海上風電新增并網規劃9.1GW目標。
5月20日,廣東省發改委發布《廣東省2023年海上風電項目競爭配置工作方案》,其中省管海域項目15個,總容量0.7GW;國管海域項目先安排15個,總容量1.6GW作為預選項目,再遴選出0.8GW作為示范項目。6月12日,福建省發布《福建省2023年海上風電市場化競爭配置公告(第一批)》,競配5個場址共2GW。
根據行業統計,自海風平價以來,我國已有海南、廣西、江蘇、福建、上海、遼寧、天津等7省市啟動7.5GW、2.7GW、2.65GW、4.2GW、1.1GW、0.25GW、0.196 GW共18.6GW海風競配。
同時,海外市場方面,今年以來歐洲海風競配、招標也在快速推進。據GWEC 統計,2022-2030年,全球海風新增裝機量預計累計達260.17GW。其中,中國市場約有86GW需求,歐洲約有111.41GW,二者總計占比約76%,歐洲市場的快速釋放無疑為在產品質量、綜合服務、海外布局等方面具有核心競爭優勢的中國頭部風機企業帶來另一個廣闊的市場。
業內人士分析稱,海上風電需要面對特殊的自然環境,一方面是相比陸地,海上風電面臨更為嚴酷和復雜的環境,設備的設計需要考慮低溫、風浪、鹽霧等特殊氣候條件,還需要考慮臺風等極端天氣。另一方面,海上風電的吊裝和維修因需要進行海上施工作業帶來數倍于陸風更高昂的成本,從而海上風電對于設備的質量以及一致性的要求更為苛刻。
對產品質量、技術和綜合服務能力等的更高標準要求下,相比陸上風電充分競爭,我國海上風電整機賽道參與者仍屈指可數。根據GWEC統計,2022年中國風電市場有新增裝機的整機制造企業共有15家,而有海上風電新增裝機的企業僅有6家,其中明陽智能位列國內海上風電裝機前兩位。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明陽智能海憑借上風電領域的海量數據積累,專注研發,成熟的半直驅技術以及可靠的產品質量受的客戶認可。
經過多年的研發,明陽智能持續精進核心技術,針對中國海上的獨特條件對 MySE系列風機進行定制化設計,具有優異的抗臺風性能。
MySE系列海上風機采用機組的一體化設計模式,更好地保證了機組整體匹配性。從初步設計階段就對基礎、塔架、風機進行整體考慮,特別是在支撐結構優化(基礎和塔架)階段,不僅僅局限于優化某一個子結構。在葉片上,公司創新研發葉片新材料,碳玻混編織物的高模量實現葉片質量和靜力矩的顯著下降,相比純玻纖降重15%~20%,相比純碳纖降本6%。
此外,明陽智能通過掌握海量數據,全面分析臺風的風速風向、湍流強度、風切變、陣風系數、機組運行狀態等,將研究成果融入到MySE系列風機的抗臺性能設計中。研發團隊通過模擬臺風的工況條件,計算得出臺風條件下機組的載荷情況,從而讓MySE系列風機符合最嚴苛的臺風環境條件要求。
憑借過硬的設備質量,2018-2020年,在三峽興化灣項目中應用的明陽智能設備每月均保持全場發電量第一和可利用率第一,并在超強臺風“瑪利亞”期間,創造了全場唯一零電量損失、持續滿發的記錄,截至2020年8月18日,2臺機組累計發電量已達1.046億千瓦時,機組的整場可利用率保持99%以上。
高規格的產品質量也贏得了市場的認可,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明陽智能海上風電機組出貨量達到2.22GW。而今年明陽智能在招標市場也表現不俗。5月底,明陽智能中標廣西首批海上風電示范項目——廣西投資集團防城港海上風電示范項目和國家電投廣西欽州海上風電示范項目,中標機型分別為MySE8.5-230和MySE10-242,容量共計0.46GW,在2023年廣西海上已招標項目中占比第一。4月底,國電投公示風力發電機組設備規模化采購中標候選人,規模共計2.56GW,其中明陽智能預中標6個風電項目,共計0.9GW。
隨著國家《“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對近海海上風電規模化發展,海上風電集群化開發的推動,以及各省資源開發競配完成開啟設備招標,明陽智能海風龍頭的競爭力將進一步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