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復盤:歐洲風電新增裝機量2021年創新高,海風累計裝機量近十年CAGR達到21%,各國風電發展進度側重存在差異: 新增裝機量:2021年歐洲新建風電場投資共計414億歐元,盡管不是歷史最高,但新增裝機容量為歷史新高,達到17.4GW,主 要是因為單GW的成本下降導致。 累計裝機量:截至2021年年末,歐洲風電累計裝機容量為236GW。陸風累計裝機達207GW,占比87.71%;海風累計裝機達 28GW,占比11.86%。海上風電發展迅猛,近十年海上風電CAGR達21%。
分國家情況:累計裝機量,21年德國占比27.3%,累計裝機達64GW。其次是西班牙、英國,累計裝機分別為28GW、 26.7GW。英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居首,達12.7GW,占比接近50%。新增裝機量,21年瑞典為陸風新增裝機量第一,達到 2.1GW,占歐洲陸風新增裝機量的12%,英國為21年海風新增裝機量第一,新增裝機達2.32GW,占21年歐洲新增海風裝機 的70%。
發電結構&與光伏對比: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逐漸升高,歐洲海風資源豐富,潛在海風發電開發量近8TW。 發電結構:17-21年可再生能源(包含風能,太陽能等)結構占比逐年遞升,自2017年占比17.7%,5年間上漲5.8個百分點,21年 發電占比達到23.5%,位居第一,2021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946.5TWh。在可再生能源發電中,風電長期占據主導地位,2020年和 2021年連續兩年發電量超過500TWh,2021年風力發電量達503.0TWh,占比53.14%。
與光伏對比:新增裝機方面,自2017年起光伏裝機增速顯著高于風電。累計裝機方面,風電裝機量穩定高于光伏,2021年風電累 計裝機量達236GW,光伏達186GW。發電量方面,光伏遠落后于風電,2021年風電發電量達503.0TWh,而光伏僅達195.6TWh。 資源方面,歐洲整體緯度較高,總光照強度較弱,而歐洲海洋資源十分豐富,風力條件優異。根據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的不 完全統計,歐洲的海風潛在開發量接近8TW,目前歐洲海上風電裝機僅28.4GW,開發量不到0.5%。
海上風電成能源轉型重要方向:歐洲海洋資源豐富,海風發電可以提升歐洲的能源供應安全,同時歐洲海風發電已進入平價時代, 未來成本或有進一步下降的空間,并且海風發電場遠離居民區,噪音污染小,且不受土地資源限制。 各國相繼推出政策及海風發展目標:其中英國計劃在2030年達到50GW海上風電裝機,法國承諾在2050年之前部署40GW的海上風 電裝機。德國計劃在2030年海上風電裝機量達到30GW,到2045年至少達到70GW。
1、歐洲風電裝機創新高,各國發展進度側重存在差異
市場復盤:隨政策驅動與投資情況,2021年歐洲風電新增裝機創歷史新高
新增裝機量方面,近十年來突破歷史新高。雖然由于審批流程及全球供應鏈等問題導致新建風電場的并網推遲,但2021年歐洲風電新增裝機 容量仍達到17.4GW,同比增長17.6%,超過歷史最好水平(2017年新增裝機17.1GW)。其中2021年陸風新增裝機達14.0GW,同比增 加18.6%,占比80.5%;海風新增裝機達3.3GW,同比增加13.8%,占比19.0%。 新增投資方面,以較低投資額創單年新增容量記錄。2021年歐洲新建風電場投資共計414億歐元,其中陸上風電與海上風電新增投資額分別 為248億歐元、166億歐元,占比分別為59.9%、40.1%。風電新增投資額較2020年稍下滑但投資覆蓋的新容量達到24.6 GW,同比上升 13.9%,其中陸風以248億歐元投資額覆蓋了19.8GW,主要系成本下降導致,平均1000萬歐元投資額在21年覆蓋陸風容量比15年多2MW。
近年兩次投資額變化受拍賣競價制度以及大型項目影響。16-17年的變動因為供應鏈成本下降使得單GW投資成本下降,其次各國預計17年開始拍賣競價制度,使得大量新增投資額堆積在16年。19-20年的變動是受到大型項目的推動,英國的Dogger Bank和荷蘭的Hollandse Kust Zuid海上風電場,僅這兩個項目投資額就達到了130億歐元。新增投資額可看做裝機變動的前瞻性指標,其中2016年歐洲共計投資471億歐元新建風電場,同比增長30.8%,2020年歐洲共計投資465億歐元新建風電場,同比增長94.6%隨后的一年裝機量都有一定的提升。
市場復盤:歐洲風電近十年累計裝機CAGR達9%,其中海上風電勢頭強勁,CAGR達21%
累計裝機量方面,維持逐年穩步趨升,海風近十年CAGR達21%。2012-2021年,歐洲風電累計裝機量由109GW增長至236GW,CAGR達9%。其中陸上風電CAGR達8%,海上風電CAGR達21%,海風近年來增長強勁。截至2021年年末,歐洲風電累計裝機容量為236GW。陸風累計裝機達207GW,占比87.7%;海風累計裝機達28GW,占比11.9%。風電裝機結構來看,海上風電發展迅猛。歐洲風電項目中陸上風電占據主要權重,占比穩定維持于85%以上。但近年來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增速均顯著高于陸上風電,其中2021年海上風電增速達12.0%,高于陸上風電5.3百分點。且陸風整體呈增速下滑態勢,海上風電發展勢頭強勁。
市場復盤:分國家細化,各國風電發展進度與側重存在差異
累計裝機量方面,德國裝機居首,各國發展側重存在差異。 2021年德國為歐洲風電裝機份額最大的國家,占比27.3%, 累計裝機達64GW。其次是西班牙、英國,累計裝機分別為 28GW、26.7GW。其中從裝機結構看,德國陸上風電裝機 居首,達56GW;英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居首,達12.7GW。 新增裝機方面,瑞典陸風第一,英國海風領先。21年,瑞典 為歐洲陸風新增裝機量第一,達到2.1GW,占歐洲陸風新 增裝機量的12%。英國為歐洲海風新增裝機規模最大的國家, 新增海風裝機達2.32GW,占歐洲新增海風裝機的70%,其 次是丹麥、荷蘭,新增海風裝機分別為0.61GW、0.39GW。
2、風電成歐洲重要發電來源,歐洲海風潛在開發量近8TW
歐洲電力結構:可再生能源成歐洲主流發電來源,其中風電為主要支柱,占比53%+
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成為歐洲主流發電來源。2017年歐洲的電力能源結構以核電與傳統化石能源為主,其中核電發 電量居首,達936.1TWh,占比23.0%,其次是煤炭與天然氣,分別占比21.9%與19.4%。為加速能源轉型,減少傳統化石能 源依賴度,歐洲近年來已開始陸續推進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部署。17-21年可再生能源(包含風能、太陽能等)在歐洲電 力能源的占比逐年遞升,自2017年占比17.7%,5年間上漲5.8個百分點,21年占比達到23.5%,發電量達946.5TWh。其次 是核電(占比21.89%)和天然氣(占比19.82%)。整體上,歐洲陸續降低對核電與煤炭等發電的依賴,可再生能源地位逐步 上升。
可再生能源對比:縱向對比光伏,光伏雖裝機增速穩健,發電量仍遠落于風電
從裝機容量看,光伏近年來增速穩超風電。新增裝機方面,自2017年 起光伏裝機增速顯著高于風電。其裝機容量逐年遞增,2021年達到 25.9GW的新記錄。累計裝機方面,風電裝機量穩定高于光伏,2021 年風電累計裝機量達236GW,光伏達186GW。而同樣近年來光伏累 計裝機增速顯著超風電,呈逐年遞增態勢。 從發電情況來看,光伏發電遠落于風電。盡管光伏的裝機量增速比風 電快,21年風電累計裝機量是光伏累計裝機量的1.3倍,但風電發電 量卻是光伏發電量的2.6倍,其中21年風電發電量達503.0TWh,而 光伏發電量僅達195.6TWh。
可再生能源對比:橫向對比陸風,海風資本支出與資源優勢協同,歐洲海風開發潛力接近8TW
可再生能源競爭力提升+風電資本支出下滑趨勢明顯。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 (IRENA)的數據,可再生能源的競爭力顯著提高。2021 年新增可再生能源 裝機中有三分之二(163 GW)的成本低于二十國集團國家中最廉價的燃煤電 力。自2015年以來,陸上風電每兆瓦資本支出持續下降,從190萬歐元/MW 下降到2021年130萬歐元/MW。海上風電近年來每兆瓦資本支出呈現大幅下 降態勢,從2012年的550萬歐元/MW下降到2021年的350萬歐元/MW。其中 2019年出現短暫回升,主要系部分項目許可存在延遲,以及海岸距離、水深等 導致施工難度加大提高了資本成本,19年后海風資本成本趨于回落。
國家細分:丹麥——歐洲海上風電先驅者
全球海上風電奠基者。因其自然資源的匱乏,丹麥自1891年就開始了風電研究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石油短缺刺激了丹麥風電發展,至1918年,丹麥25% 的鄉村發電站用的是風電,當時的風機容量普遍較低,大多為25-35kw。丹麥 擁有豐富的海上風資源,三面臨海,擁有7314公里海岸線,以及全年接近8m/s 的風力資源。1991年建成投產的Vineby海上風電項目標志著丹麥海上風電開發 的起步,這是全球首個真正意義上的海上風電場。至2021年底,丹麥海上風電 累計裝機容量達2GW,由風能覆蓋的年平均電力需求居歐洲首位,風力發電在 全國電力消費占比達44%。
國家細分-英國:后來居上,歐洲海上風電領導者
雖起步較晚,歐洲海上風電地位領先。英國是海上風電發展領軍國 家,累計裝機位居歐洲第一。相比于丹麥,英國海上風電產業發展 較晚,2000年底才建成本國第一個海上風電場Blyth。然而因其強 勁的海上產業,英國在海上風電市場占據了突出的地位,2021年海 風新增裝機達2.32GW,居歐洲第一,主要得益于Moray East和 Triton Knoll兩座風電場的完工。 1)資源優勢:英國地理位置四面臨海,擁有1.145萬公里海岸線, 風力最好的區域年平均風速可達8m/s+,其海域理論風能儲量為 1800GW。憑借漫長的海岸線、豐富的風資源,海風發展得天獨厚。
2)政策支持:自2015年開始,英國政府開始采用差價合約(CfD) 機制,至今已發布四輪價差合約拍賣。CfD即一種支持低碳發電機 制,以補貼低碳能源項目為目的,通過支持開發商的高額項目前期 費用和直接保護批發價格的波動,激勵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對英國 海上風電發展起支持作用。四輪CfD拍賣的海上風電項目規模逐輪 遞增,依次為1.16 GW、3.20 GW、5.47GW、7.03GW。其中第 四輪差價合約分配旨在確保比前三輪更多的海上風電裝機容量,漂 浮式海上風電也首次納入拍賣。海上風電每年將獲得2億英鎊的資金 支持,海風項目有望通過CfD機制推動落地。
3、疫情+能源危機+俄烏戰爭加速綠色能源轉型,海風市場迎來平價時代
石油危機+化石能源污染嚴重促使歐洲較早開啟能源轉型
1973年-1986年,歐洲的能源問題凸顯,多次石油危機促使歐洲開始能源轉型:石油在二戰后逐漸占據了歐洲能源結構的核心,20世紀70年 代發生了兩次石油危機,對歐洲造成了嚴重影響,隨后歐洲積極尋求替代能源,希望能逐步從石油過渡到可再生能源時代,但轉型之路 并不容易。截止2020年,歐洲能源進口比例達到57.5%,其中天然氣進口比例83.6%,原油進口比例96.2%。
1986年-2000年,化石能源消耗帶來的環境污染,使得歐盟逐漸重視可再生能源:歐洲各國為了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忽視了化石能源消耗 給環境造成的劇烈影響,產生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1986年的《能源政策》奠定了歐洲當代能源政策的基礎;1990第一次IPCC評估報 告(FAR)發布;1992年聯合國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1995年通過的《歐盟能源政策(白皮書)》標志著歐盟共同 能源政策的形成,將能源問題提升到了環境保護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
能源轉型過程中存在“三元悖論”,三重因素導致“能源安全”成首要目標
能源轉型“三元悖論”:能源轉型“三元悖論”指的是能源安全(供應安全),能源公平(價格),能源生態(可持續,不影響環境) 三個條件無法兼得的困境。歐洲的能源轉型同樣也面臨這種困境,在多種因素影響疊加下,歐洲不可避免的將向“能源安全”傾斜。 新冠疫情影響歐洲能源市場供給:前期由于疫情封鎖,對供應鏈造成嚴重影響,全球能源需求暴跌,部分能源企業出現了停工停產的問 題。隨著大多數國家開始從疫情中復蘇,需求端呈現快速恢復的態勢,供給恢復的速度跟不上需求端的恢復速度,導致能源價格攀升。
高頻極端天氣導致能源危機:近兩年歐洲的能源危機與各類極端天氣頻發密切相關。2020年歐洲經歷了一個寒冬,天然氣庫存快速被 消耗,且沒有得到及時補充修復。2021年歐洲的風力條件惡化,風電供給較2020年同期下降17.29%。2022年7月,歐洲則經歷了歷史性 的高溫,葡萄牙甚至達到47度,逼近全歐洲的歷史極值。能源危機以及新冠疫情導致的能源價格攀升對能源公平造成了負面影響。
加快綠色轉型,海上發電已成能源轉型重要方向
多重因素促使歐洲加速綠色轉型之路:新冠疫情帶來的長久影響,極端天氣以及俄烏戰爭的催化了歐洲的能源轉型之路,只有加快能源 綠色轉型,快速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才能夠早日實現能源安全。2022年5月推出的“REPowerEU”能源計劃中,提出在2030年可再 生能源占比將從此前的40%提高至45%。2022年9月,歐盟通過了《可再生能源發展法案》,對這一目標進行了再一次確定。
海上風電成為歐洲能源轉型重要突破口,各國相繼推出各類政策:歐洲沿海區域風能資源豐富,風能質量高,并且海上風電不受土地資 源限制,靠近負荷中心,送電距離短。2022年以來歐盟以及各國陸續推出各類與海上風電發展的相關政策。英國、德國、法國、挪威等 國家相繼公布海上風電的發展目標,其中英國計劃在2030年前達到50GW海上風電裝機量,進一步發揮海上油氣和風電的協同效應;法 國承諾在2050年之前部署40GW的海上風電裝機,分布于50個風電項目。德國計劃在2030年海上風電裝機量達到30GW,到2045年 至少達到70GW。
歐洲-海風:成熟海風市場,平價后業主開發意愿強,已出現“負補貼”項目
海風已進入平價時代,業主開發意愿強:歐洲作為全球最大的海上風電市場,2017-2021年海上風電新增裝機量占海外海風總新增裝機 量的76%以上。隨著歐洲海風市場逐漸成熟,度電成本降至2021年的49歐元/兆瓦時,與其他不可再生能源比成本優勢明顯。繼2018年 首個“零補貼”海上風電項目后多個平價項目相應落地,2021年底丹麥出現了首個中標的“負補貼”海上風電項目,即業主并網發電 后RWE需將向丹麥政府支付3.76億歐元,以獲取未來30年的海上風電場的全部收益。
4、“塔筒、鑄件、海纜”歐洲市場出口機會更大,海風整機迎來突破
英國海上風電供應鏈供不應求,中英合作“順勢而為”
英國是歐洲海上風電產業的領先者,供應鏈具有較強參考性:根據WindEurope的數據顯示,21年英國海風新增裝機量占歐洲海風新增裝 機量的70%。鑒于英國海風的領導地位,歐洲供應商需要與英國保持緊密聯系,包括在當地建立工廠來滿足英國的需求。因此英國的供 應鏈若出現零部件緊缺的情況,在某種程度上也能體現歐洲廠商的產能供應不足。英國海風供應鏈供不應求,產能亟需擴展:根據英國可再生協會的數據,目前推進中的海上風電項目遠超其運營能力。英國計劃 在2030 年前完成50GW 裝機容量目標,而根據目前計算出來的已經進入施工階段的累積容量,英國很多零部件供不應求,為了達 到這一裝機目標,英國的海風供應鏈產能亟需擴展,這也為國際供應鏈企業提供了不少合作與投資的機遇。
中英海風供應鏈有強烈互補性,出海”英國” 順勢而為:根據英國商業、能源和產業戰略部的圖片,除了葉片,陣列電纜,變電站 以及單樁基礎的過渡連接件,其他的零部件都有國外的廠商進行供應。英國在海上風電領域深耕已久,積累了獨特而強大的技術 能力以及運輸安裝和運維等其他領域的二級和三級供應商,而中國的海風供應鏈則擁有眾多強大的一級供應商,兩國供應鏈具有 強烈的互補性。因此在英國海上風電快速發展的這一個關鍵階段,國內的相關廠商出口機會有望顯著增加。
塔筒、海纜、鑄件市場出口歐洲機會更多,海風整機2022年迎來突破
英國海風供應鏈→歐洲海風產業鏈:根據英國商業、能源和產業戰略部(BEIS)的數據,英國的海風供應鏈可簡單分為英國制造&非英國 制造兩個部分(暫不考慮漂浮式海風)。各個零部件供應商包括英國當地的企業,其他在英國已有產能的企業, 以及出口給英國的企業。 英國制造:葉片以及陣列電纜供應商都是來自歐洲,包括丹麥,荷蘭,意大利等。只有過渡連接件以及變電站出現了兩家美國廠 商,分別是Wilton以及Babcock substation。非英國制造:非英國制造零部件的供應商絕大部分也是歐洲本土廠商,塔筒以及送出電纜的供應商出現了韓國 CS Wind,LS Cable 以及我國的天順風能。多家國內的海纜廠商陸續在歐洲市場獲得訂單,包括東方電纜以及中天科技。海風整機:2022年2月,明陽智能首次登陸歐洲市場,意大利Beleolico海上風電項目采用明陽智能10臺海上風機。
風機:領先的商業模式,全生命周期解決方案供應商,一體化落地風電項目
風電運營商對于運維服務的要求增加:隨著全球能源行業的轉型,可再生能源正在逐步替代傳統的化石能源。能源系統和發電廠必須提 高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預測準確性,優化每一項發電資產的產出并協作多個場址和設備的整體產出。近年來,隨著大批風機出質保期,以 及成本壓力不斷上升、電價收益日益下降,市場對于專業風電運維業務的需求愈發強烈。提供風機出售+EPC+運維服務的全生命周期解決方案:維斯塔斯近年來僅售風機的收入銳減,客戶更傾向于購買維斯塔斯的風機并委 托其總包安裝(2021年該部分收入為93.53億歐元,占比60.01%)。同時,維斯塔斯把提供運維服務作為商業模式的重要抓手,該部 分占2021年收入比重15.94%,利潤率24.1%,撐起了公司總體盈利水平。而產品板塊盈利困難,2021年已銳減至1.5%。
維斯塔斯與西門子歌美颯對海風前景提前把握
維斯塔斯2021年海風總裝機量在全球廠商中排名第三,海風部分占總收入的比重僅為15%,不及西門子歌美颯的32.03%。 維斯塔斯擴大海風份額,全資收購MHIVestas:公司于2020年收購與三菱重工合資的MHIVestas50%股份,從而達到100%持 股。維斯塔斯希望通過重組MHIVestas的海風相關業務,積極應對歌美颯與GE的海風勢頭,實現海風全球布局的深入;2021- 2025年海風新增裝機量預期CAGR達到25+%。西門子歌美颯繼續擴大海風優勢:2021年,公司收入的增長主要由海風部分推動(增速16%);同時,公司新獲風機訂單也多數 集中在海風風機上,其占比為29%,超過陸風風機訂單19%。未來隨著海風產品的運行,長期可靠的業績經驗將會有助于公司獲 得更多訂單,實現良性循環。
自供本土化+全球供應鏈強強合作,高效靈活運行產業鏈效率
整合供應鏈,優化自供、重視本土化:維斯塔斯的供應策略是將非核心部件外包,采購部分核心部件實現優勢互補,同時在主力 消費市場布局自供工廠,以此實現全球供應鏈最優解。2021-2022年,維斯塔斯關閉了其最后的塔筒工廠,同時關閉了在德國的 葉片工廠、西班牙的發電機工廠和丹麥的海上風機預組裝工廠;但在印度新建了葉片、變頻器和輪轂等工廠,以迎合逐漸興起的 印度風電市場需求。同時,維斯塔斯在中國天津建造了其全球最大的風電設備一體化生產基地,集機艙、葉片、發電機、控制系 統生產制造于一身,該基地生產的EnVentus平臺6MW機艙于2021年下線。
歐洲風機市場對于國內風電整機商存在較高的準入門檻
全球風電新增裝機量CR3為36%,歐洲海上風電裝機量西門子歌美颯占頭把交椅:2021年全球風電裝機量CR3為36%,前三名是維 斯塔斯,金風以及西門子歌美颯。全球海上風電裝機量的前三名都是中國的企業,分別是電氣風電、明陽智能和金風科技。2020 年,歐洲海上風電新增裝機量最高的是西門子歌美颯,市場份額達到63%, 歐洲海風累計裝機量CR2達到92%。
歐洲風機市場對于國內風電整機商存在很高的準入門檻。風電整機商出海,不僅是賣風機關鍵是要完成風電項目建設。這意味著 企業不僅需要熟悉歐洲各國的政策法規環境,還需要參與項目中融資、認證、物流、施工安裝等諸多環節,從而形成一套完整的 配套體系作為支撐,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同時在歐洲市場,中國風機的完整生命周期的運行記錄較少,而維斯塔斯等歐洲 風機廠商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數據,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的風機品牌在歐洲的招投標中也處于劣勢。
海纜:海上油氣田發展較早,為海風發展提供借鑒經驗
北海地區海上油田發展較快,鉆井平臺數量18年位居第一:20世紀60年代末,隨著荷蘭和英國相繼在北海地區發現了石油,揭開了北海油 氣勘探開發的序幕,海上油氣平臺快速發展。截止2018年,北海地區的鉆井平臺數量達到184個,位居全球第一。 海纜在海上油氣田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根據海上油氣田整體的分布情況,不同的生產設施或平臺會處于不同的位置,海纜既能將陸地或 海上油田群電網的電力有效的運輸到各個生產設施或平臺,也可以實現海上平臺之間的電力補給,是海上電力傳輸的重要工具。由于海纜 整體重量大,結構復雜,對制造、運輸、安裝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深海油氣開發中,浮式生產儲油裝置(FPSO)等睡眠設施及水下生 產設施之間需要使用動態海纜技術進行系統連接。
漂浮式基礎源于海上油氣,歐洲動態纜技術領先
漂浮式海上風電是未來趨勢:要使得海上風能發揮其全部潛力,深?;遣豢杀苊獾内厔荩驗樯詈5娘L力更強、更穩定。在深海化的趨 勢下,采用固定式的基礎會使得地基建造和安裝變得非常昂貴,而采用漂浮式基礎可以擺脫復雜海床地形以及復雜地質的約束。
漂浮式海上風電設計思路源于海上油氣田平臺。漂浮式海上風電的設計思路很大程度借鑒了油氣領域的技術積累,海上風電場的風電機組 基礎很多是參考海上油氣平臺的設計建造,目前漂浮式海上風電的基礎類型主要包括四大類,分別是半潛式(Semi-submersible)、單柱式 (Spar)、張力腿(TLP)和駁船式(Barge)。雖然漂浮式基礎克服了在深水中地基建造和安裝的困難,但也帶來了另一個挑戰。深?;?后,海纜的電壓增加,波浪和水流使得連接風機和電網的海纜承受較大且變化的動態負載,因此需要較好的動態海纜技術。
海纜-出海:海外業主使用國內海纜更具經濟性
歐洲:成熟海上風電市場,海纜廠商集中且格局穩定。歐洲具備完善的海纜產業,廠商格局穩定:歐洲陣列海纜的龍頭為JDRCable和Nexans,2020年份額分別達到41%和27%,送出海纜龍頭 為NKTGroup和Nexans,2020年份額分別為33%和33%。出口與本土海纜廠商競爭:業主會將非本土化廠商(產品價格-出口退稅+關稅+運費)與本土化企業(產品價格)對比。對比我國與歐洲海纜廠商產品價格:歐洲海纜巨頭NKT220kV交流海纜價格與國內廠商報價口徑相比,仍高出13%,因此國內海纜仍能夠 通過較低的價格切入歐洲海纜市場。
塔筒-出海:鋼材價格國內外差距大,中厚板鋼材價格歐盟系中國1.5X,助力塔筒出海
?。?)鋼材成本優勢:以天能重工2015年數據為例,塔筒的成本構成中,鋼 材、法蘭等原材料成本合計占比達86%,其中鋼材占 整體成本能達到56%。歐洲價格相較國內較高,尤其是疫情爆發和俄烏戰爭 以來,歐盟中厚板價格與國內價差越來越大,導致歐 盟本土廠商制造的塔筒價格較高。 根據5月27日的國內和歐盟鋼價來計算(取鋼材價格占 比56%),國內塔筒成本為13443元/噸,而歐盟本土 塔筒成本達到9065元/噸,歐盟塔筒成本比國內高48%, 因而國內塔筒出口成本優勢明顯。
鑄件-基于成本優勢出口歐洲填補當地需求缺口,并取得高于國內的利潤水平
海外包括歐洲風電鑄件產品銷售價格整體較高。我們認為原因主要是歐洲鋼價高企、電費高企,同時勞動力成本較高,對應風電鑄件生 產成本較高,因此國內企業能夠以高于國內的價格在海外銷售,并取得較高的利潤水平。 目前歐洲存量鑄件產能已經所剩不多,歐洲本土鑄件企業還有Lakber、 Walzengiesserei Coswig、 GRI Renewables幾家,但規模相對不大, 歐洲需求的很大一部分主要靠中國產能來滿足,如日月股份等國內風電鑄件企業都與維斯塔斯、西門子歌美颯等歐洲風電整機公司建立 了密切合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