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11月16日電(記者王昊飛、王帆、魏蒙)立冬剛過,中國東北迎來入冬第一場大范圍降雪。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縣,最低氣溫已跌破零下10℃,但通榆的“風”,讓46歲的唐勇篤心留在這座縣城干一番“火熱”的事業。
“公司門前就是風電大路。”唐勇說,大路兩側匯集了遠景、三一、東方電氣等8家大型風電裝備制造企業,從主機、葉片、塔筒到法蘭、箱變、電控等。他感慨,一座縣城的一條街有這么齊整的風電產業鏈。
唐勇擔任董事長的通榆水發達馳電氣(吉林)有限公司是一家輸變電設備供應商,也是風電裝備產業鏈的重要一環。
這是2022年5月13日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縣興隆山鎮拍攝的風力發電站(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張玉博 攝)
長約5.2公里的風電大路始建于2013年,是通榆最寬的一條街路,也是這座縣城建設風能產業的動脈所在。目前沿途企業已增至25家,包括實現清潔發電就地消納的食品深加工等產業鏈條下游企業。
記者驅車行駛其間,看到一輛輛裝載巨大葉片的卡車緩緩駛過,巨大的龍門吊幾乎成了兩側企業門面的標配。
吉林西部地區處于大興安嶺和長白山脈之間西南氣流通道上,是中國風能儲量豐富地區之一。這里還是吉林、黑龍江、內蒙古三省區交匯帶,未利用土地資源多,開發潛力大,且交通日益暢達,形成風電產業聚集的基礎。
依托資源稟賦,通榆發展風電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有20余年。從1998年建成全省首家風電廠起步,到引進風電裝備制造企業“建鏈”,從風力發電并入國家電網,到吸引裝備制造企業陸續進駐,這座縣城的“風能”越來越足。
通榆縣三一風電裝備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是首批落戶風電大路的企業之一。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在機器轟鳴的車間內忙著組裝主機,院內一個個接近足球場邊路長度的葉片壯觀排列等待裝車。公司行政經理陳永春是土生土長的通榆人。他認為,2020年是通榆發展的歷史性“風口”。
這一年,中國正式提出“雙碳”目標,為通榆壯大風能產業注入動能。與此同時,通榆正式摘掉國家級貧困縣帽子,4.7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完成車道改造加寬的風電大路嶄新亮相。
圖為吉林省白城市通榆縣三一風電裝備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2021年4月1日攝)。新華社發 (受訪者供圖)
“風電裝備體積巨大,無論是葉片還是塔筒,運輸過程都對路況要求很高。”陳永春說,近年來通榆以風電大路為代表的道路等基礎設施持續改善,使企業運輸成本降低,促產品更高效地遠銷新疆、甘肅、云南等省份。
風電大路的建設,是中國在“雙碳”驅動下能源生產結構加速轉變的一個縮影。2021年,中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首次超過煤電,其中,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均超過3億千瓦,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
如今,風電大路的企業也在“上新”。今年2月,通榆縣三一風電裝備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啟動零碳智造產業園項目,打造綠電體系產業園區。距此3公里外的通榆天能重工有限公司在今年擴大了產能,可實現年產風電塔筒20萬噸,年產值可達20億元。
中國新能源的快速發展也面臨著平衡高水平消納和保障電力安全的問題。為此,吉林正在探索破解之道。《吉林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吉林將積極打造省內消納、新能源外送、新能源轉化(制氫)3個千萬千瓦級基地,建設成為國家松遼清潔能源基地的核心組成部分。
“企業在年末就要正式投產。我長期看好這里,在這條風電大路上,我們還要迎來二期、三期擴建。”唐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