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4日-16日,2020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CWP 2020)在北京新國展隆重召開。作為全球風電行業年度最大的盛會之一,這場由百余名演講嘉賓和數千名國內外參會代表共同參與的風能盛會,再次登陸北京,本屆大會以“引領綠色復蘇,構筑更好未來”為主題,聚焦中國能源革命的未來。能見App全程直播本次大會。
在15日上午召開CTO分論壇上,三一重能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長陳湘泉發表《從平價到低價,風電未來發展方向》的演講,以下為發言實錄:陳湘泉:大家上午好,首先講一下整個風電行業過去十幾年發展變化,從過去十幾年來看,未來整體趨勢持續的增長,根據這個曲線圖可以簡單預測在2024到2025年會出現再一輪搶裝潮,到那輪搶裝的時候不是現在30幾個吉瓦,可能是50幾個吉瓦,未來單機容量增長速度比現在快得多,制造能力增長,使風機大兆瓦機型關鍵重要的零部件造價會得到有效的降低,這是未來的趨勢情況。
根據未來的趨勢,到2021年,主要是風電風火同價要求,到2030年才是風光同價的狀態,到2040年左右可能會變成風水同價的狀態,海上風機能夠做到多大,陸上也能夠做到多大的程度,同時陸上機組大型化會推動大基地的建設,剛才有些人討論未來風機大型化,比如說風機會出現什么樣發電狀態。
根據我對行業的猜測,未來有幾個關鍵的技術,第一個是齒輪箱,風電雙饋機型和半直驅機型仍然是未來比較大的機型,齒輪箱目前大概每噸扭矩密度技術狀態,每噸大概130千扭米的水平,未來三年之后國產可以提升到160左右,國外的水平最新技術會做到200,通過這樣的技術,使風機重量進一步得到有效的降低。
另外對應的東中南我們的猜測,未來風場造價可以從6500下降到4500左右,單機容量也可以3兆瓦和4兆瓦低風速進行,成為未來主流的機型,根據這個猜測,我們認為未來到兩年之后,到2022年左右,在年平均風速5米的風場做平價上網也不會有問題。
剛才說機組的重量,根據這個圖可以看出,從過去10年風機重量的下降,比如說塔筒的重量跟過去10年相比,每兆瓦重量已經下降了一半,機艙平均重量下降了三分之一,這個趨勢在未來五年中還會持續的下降,根據我對未來的猜測到2025年預計機艙每兆瓦重量還可以下降20%以上,塔筒重量也會下降20%以上,風機價格倒2025年可能會下降到2500塊錢一千瓦,這是對未來5年的一個猜測,主要是一個技術的進步比重量的降低所帶來的效果。
同樣跟未來的風機主要有幾個關鍵技術突破,第一個齒輪箱,齒輪箱扭矩密度可以提升三分之一以上,第二塊就是陸上風機的葉片,分段式葉片在未來5年不會成為主流,特別在三北地區未來主流的葉片應該是移動工廠的模型,比如70到90米的葉片就地生產,特別像一個吉瓦大基地,把所有模具拉過去就地生產,這種對客戶帶來更多是價值,因為分段式葉片連接,每年都有定檢,對風場天上風段葉片定檢難度很大,載荷也很大,增加葉片的載荷,所以移動式工廠會成為新的主流,可能會到200米以上葉片的時候,分段式葉片柴才逐漸起來,這是我對未來的分析預測。比如像齒輪箱扭矩密度的提升,大容量機組的提升了之后,單機容量的降低,會得到有效的改善。
剛才說為什么就地生產,最主要的瓶頸就是運輸的問題,現在按照國家標準道路運輸最小轉彎半徑到50米,這個時候已經到75米以上的葉片,在高速公路上有些出口就出不來了,必須把收費站的護欄拆掉,甚至拆掉之后都走不了,這樣的方式要逼迫選擇相應的對策,最大就是運輸高度,中國道路限定到4.5米,報超過5米,這是沒辦法的事情,所以未來陸上風機需要相關技術來解決。未來5到10年運維主要是兩塊,零部件故障率、風機可靠性繼續提升,以前考定率97%、98%,對未來風機沒有多大意義,未來風機肯定都是99.5%以上,另外一項成本增加了,未來人工費用會持續增長,根本我們猜測到十多年以后,風場普通運維人員年收入要30萬以上,低于30萬都招不到人,這是通貨膨脹、人工收入提升帶來的挑戰,20年使用壽命內,對未來運維人員收入的增長所需要考慮的因素,意味著風機設計的時候電更多智能化,減少風場運維,必須要把這些功能配上去,減少風機未來20年運維產生的人工費用。
另外關于箱變上置設計,在國外二十多年以前已經采用箱變上置了,比如4兆瓦級箱變上置,把箱變上置到上邊之后,大概有二三十萬一臺風機需要電纜的費用,這是風場建設方需要掏錢去買的,這個錢就省掉了,同樣機組機位都可以省掉,一臺風機算下來差不多每千瓦可以降低100塊錢的費用。
第二基礎施工也減少了很多,電纜的線損,平均一個風場一臺風機按4.5兆瓦,大概可以解決80的損耗,意味著相對線損占總功率減少了1.8%左右,這也是很可觀,還有一個好處風場建設周期可以縮短10天,意味著可以多發10天電,箱變放到地面上,面臨著中國現在自然災害越來越多,比如洪水、雪災、葉片結冰掉下來把箱變砸壞,箱變上去就會得到解決,國外都是這么做的。另外是風場建設成本,最主要是風機的大型化和大基地建設,風場建設成本會得到一個有效的降低。
平價時代,原來必須要有多臺風機,未來可能會更多關注怎么降低風場的度電成本,作為主機廠設計方最主要怎么限度給客戶降低度電成本,這是工程師所做的。同樣還包括一些微觀選址措施和尾流迭加模型來解決這樣的問題。到平價時代一些關于智慧風場的核心思想主要是怎么來提升風場的發電量,怎么降低故障率和降低運維費用,如果在智慧化數字化不能夠給客戶帶來這樣的價值,那么這樣的智慧化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三一核心也是解決這樣的問題,給客戶帶來這樣的價值。
另外一方面就是數字化制造系統,數字化運營管理系統,從原材料到零部件,到車間裝配,到風場安裝全部建立全流程的數字化智能化管理系統,管理系統可以大幅度的降低運維成本、經營成本,按照現在生產不均衡狀態,我們仍然可以做到一年做1500臺風機,只需要100個車間裝配人員就夠了,根據對未來猜測,兩年之后50個人一年就可以生產2000臺風機,過去畫一個塔筒要100個人,要一個禮拜或者多長時間,現在一個人一個小時就可以把圖紙畫完了,這就是智能化、數字化技術帶來的效率。
(根據速記整理,未經本人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