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1600億元打造華能江蘇海上風電基地。”在近日召開的第二屆江蘇發展大會上,國企華能集團與江蘇省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擁有全省70%風電、50%光伏資源的鹽城,也將成為華能在江蘇建設研發、制造、施工、運維一體化海上風電產業基地的主戰場。
好生態,是鹽城的氣質擔當。近年來,我市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把綠色發展作為產業選擇、路徑抉擇的根本遵循,探索綠色發展、跨越發展的鹽城路徑,通過發展風電、光伏等綠色清潔能源,悉心守護“鹽城氣質”。
相繼出臺《鹽城市“十三五”清潔能源發展規劃》《新能源產業發展路線圖》《新能源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鹽城市新能源產業發展體系規劃》等多項政策,我市為綠色能源產業發展做好頂層設計。發布新能源重點企業滾動培育名錄、成立智慧能源示范區專家指導委員會、長三角新能源專委會、召開2018鹽城綠色智慧能源會議等,我市積極擴大智慧能源產業的“鹽城品牌”影響力。
“風速達到11.5米/秒,我們的風機就能滿負荷發電。”國家電投集團江蘇海上風電公司生產運維部副主任朱天華介紹,國家電投在鹽城已投產濱海北H1、H2項目,安裝125臺4MW風電機組,裝機容量500MW,其中,濱海北H2#400MW項目是亞洲單體最大的海上風電場。“1臺4MW風機1個小時能發電4000度,今年前五個月,國家電投濱海風場已累計發電5億度。”朱天華說。
在濱海港南面的大豐區海域的毛竹沙,國內離岸最遠的近海風電場——華能大豐海上風電場首批機組開始迎風發電。華能大豐海上風電場項目總投資約74億元,規劃建設面積約127平方公里,離岸距離約55公里,建設100臺4MW風機,總裝機容量為400MW。
聞風而動的不止國家電投、華能等“國家隊”,還有法國等“外援”。法國電力集團日前宣布入股國家能源投資集團,將在東臺開發建設5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項目總投資79.4億元,風電場選址在東臺市弶港鎮沿海灘涂區域,離岸直線距離約42公里。
“我市海岸線面積占全省的61%,是中國東部沿海風能資源最豐富的城市之一,沿海及近海70米高度風速超過7米/秒,是國家重點規劃的7個千萬千瓦級的風電基地之一,這些是吸引眾多電力企業的魅力所在。”市發改委負責同志說,我市堅持“兩海兩綠”發展路徑,積極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綠色能源體系,目前建成陸上風電場38個、海上風場7個,風電裝機容量527.82萬千瓦,占全省風電裝機的57.97%,其中,海上風電規模達194.5萬千瓦。今年前五個月全市風電發電企業發電55.63億度。
追風而行。預計到2020年,全市風電裝機容量將突破750萬千瓦,其中海上風電裝機300萬千瓦,“海上三峽”的壯麗畫卷正在鹽城徐徐展開。
同風能一樣,光能也是大自然“饋贈”的綠色能源。“光伏裝機容量189.15萬千瓦,占全省光伏裝機的13.28%;光伏發電企業發電8.57億度,同比增長12.67%。”這是今年1至5月份,我市光伏產業交出的成績單。
行走在夏日的東臺沿海灘涂,上有風車在碧藍的天空下轉動,中有一片片晶硅太陽能光伏組件排隊向著太陽,下有魚兒在魚塘里嬉游,這樣的美景讓人流連忘返。
“這是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灘涂風光電產業基地,裝機規模為78.8兆瓦,利用灘涂2800畝,漁業養殖1200畝。”中節能太陽能公司負責人介紹,該項目平均每年上網電量約為1.2億度,可滿足8萬戶家庭的用電需求,每年可為國家節約標準煤約4萬噸,減少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12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約為600噸,減少可吸入顆粒物排放量約為300噸。
在建湖縣建陽鎮蕩中村,大片的魚塘水面上方安裝了太陽能板,成為藍色的海洋,漁民乘船為“海洋”下面的魚苗喂食,這是國家電投江蘇新能源公司投資建設的“風光漁互補”光伏電站。“正是當地土地稀缺、湖網密布的地理特點,倒逼出‘魚塘+光伏’的發展思路,形成了水上發電、水下養殖資源綜合利用模式。”該項目負責人說。
而在東臺市弶港鎮新鎮居委會,隨處可見的家庭屋頂光伏已成為鄉村一道獨特的風景。“有陽光就能發電,不僅用電自給自足,而且余電還能上網,每月有1300元入賬。”當地農民高興地說。居委會30多戶居民裝上屋頂光伏,總裝機容量300多千瓦,年增收近50萬元。
向光而生,迎風而上。一個個光伏發電站、一座座風電場如雨后春筍般在鹽城“生長”。風能光能資源引來的不僅是風電場光伏發電站,還有風電、光伏裝備企業,讓我市風力和光伏發電市場從無到有、從少到多,不斷發展壯大。
投資20億元的遠景智能風電項目的風機已經下線,中材風電葉片項目新增6套葉片生產模具,建成國內一流的無塵葉片處理車間,美國TPI葉片、德國SGB變壓器、丹麥JSB葉片芯材、雙一模具、雙瑞風電葉片、雙菱定轉子支架、寶誠重工風機附件等項目也相繼落地。天合、阿特斯、協鑫等光伏領軍企業及關鍵零部件企業紛紛落戶,并且依托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阜寧、亭湖等重點園區為載體,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光伏產業集群。
“產品上線到下線,僅僅48秒就完成組裝程序。”走進鹽城天合國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只見流水線上,傳送帶將準備安裝掛鉤的12BB組件依次向機械手準確傳遞,在感應到位后,機械手迅速成功安裝掛鉤。“我們研發的雙玻組件多次刷新世界紀錄,智能化、信息化發展水平處于行業領先地位。”天合國能負責人自豪地說。
“我們全部采用國際先進的自動化、智能化生產線,單件產品最高功率比業內主流產品高出7%,機器人使用率高出同行業75%以上。”阿特斯大豐公司負責人介紹,公司產品主要出口到南美及東南亞等國家,年銷售額超過60億元,實現利稅3至5億元。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綠色能源產業“世界看中國,中國看鹽城”漸行漸近,“鹽城氣質”越發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