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憶憶:
首先今天分享第一部分關于中國的海上風電競價內容,剛剛幾位嘉賓談到了競價的政策,那這個競價對中國的這個市場規模以及未來的電價走勢會有什么影響,我們也是做了一些相關的研究。
那首先我們跟大家分享這張圖。
如果我們在競價之前看到了各個省份的裝機容量的儲備容量的情況,包括各種項目狀態,總的來說現在我們看到的全部儲備容量是36GW,其中包括部分完工的項目容量有2GW,融資完成已經開工的容量有5GW,核準容量有2.8GW,以及其余的已經宣布的項目容量是在26GW。
那么競價政策推出以后,對前幾部分沒有太大影響,影響的是已經宣布的,沒有取得核準,或者核準之后沒有取得開發主體的項目,那就是我們柱子型圖里面黃色部分就是需要參與市場競價的項目。那剩下的話,我們現在目前看到這個儲備容量還有10GW左右,這10GW項目容量是可以參與并享受原來的固定的上網電價補貼的。
那我們也是做了一個熱點圖,對比一下原來海上風電的儲備容量和現在的如果是不受競價政策影響之后的儲備容量的一個各省分布。
總的來看,原來的話,廣東的項目儲備容量會比較多一點,可能是達到12GW之多。但是,現在的話,通過競價政策調整之后,我們看到右邊這張圖是江蘇,目前有3GW,除此之外福建廣東還有很多的項目。競價機制推出一部分的原因,我們覺得也是高昂的海上風電補貼,剛才也提到高昂海上風電補貼會惡化這個補貼缺口。另外我們認為國家政策制定者對海上風電的基本態度還是以積極穩妥的速度推進行業的健康發展,而不是爆發式增長快速地升級這個產業。現在儲備容量從36GW下降到10GW,這個幅度還是很大的,我覺得我們這個10GW的儲備容量對全面進入競價政策之前提供了一個相當長時間的緩沖期,所以我們覺得這個對于中國海上風電的近期市場規模影響不會太大。
那接下去就是大家也會關心未來海上風電的上網電價,通過競價之后會怎么走。
我們看了一下近海電價,以及我們測算典型項目的一個度電成本,可以看到其實目前以新興產業來說,海上風電的造價,或者是后期運維成本來說還是非常高的,所以它現在的溢價并不是非常高。
通過競價是不是能夠快速降低海上風電未來度電成本,我們參考了歐洲的通過競價的一些價格趨勢。
我們知道在前幾年,我們來分享的時候說我們在沒有看到在歐洲海上風電有一個成本下降。但是,在近幾年通過在歐洲推出競價機制,我們不斷聽到歐洲的價格在不斷創新低。所以,這會不會也是對中國的一個參考。
這個是英國的幾次的幾個項目的招標價格。
橫向指標反映各個項目投產時間,可以看到速度下降非常快。再看每個項目競價政策,可以看到累計的競價下降空間已經達到了50%左右。可以看出這其實就是在近幾年完成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其實,歐洲其他幾個國家比英國來得更低。
這些是荷蘭、丹麥、德國的招標價格情況。值得一提的是德國在2024要完成的幾個項目是0補貼,意味著就是通過未來的批發電價收回項目的成本以及獲得收益,所以也是顯示了這些歐洲的開發商對海上風電價格下降趨勢是非常有信心的。
在未來2020年初到2025年間,我們覺得歐洲的海上風電競標價格就是集中到了40美元/MW到75美元/MW,換算成人民幣是每度電2.5毛-4.7毛的成本。
總的來說,我們覺得海上風電來未來下降趨勢還是非常快的。對比一下海上風電對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價格的情況。
這是我們看到幾次歐洲海上風電招標價格,對比一下陸上度電成本的曲線,如果再疊加光伏的度電成本的曲線,雖然可以看到海上風電作為新興產業價格還是比較高,但是它的下降的速度也是最快的。我們預計到2030年之前海上風電相比于陸上風電,或者光伏都會有非常高的價格的競爭力。
那如果我們看中國,這是中國目前提供的近海固定上網電價,是不是我們在中國也能夠看到通過競價機制引進以后這么快價格下降趨勢或者比歐洲更快價格下降趨勢。
我們看一下全球的歐洲的市場的風電價格的下降主要驅動因素以及對比一下我們中國目前的挑戰。
首先我們覺得近海項目的水深和離岸距離是海上風電度電價格下降的主要因素。后期的運維成本和前期成本比較高,增加的發電量足以覆蓋這部分投資的。這是我們看到歐洲2010年之前投產的項目的一個離岸舉例和項目水深。這是2011-2015年,2016-2020年,這是2020年之后可以看到大部分項目其實是以非常快速度向深海和遠海推進。再來看看中國,中國2010年之前的情況。2011-2015年,2016-2020年,然后2020年之后的項目,可以看到其實中國的趨勢跟全球來說也是非常類似的,也是越來越多的項目向深海和遠海建設。但是,相比于歐洲來說我們離岸舉例和水深有一定的差距,這可能也是限制了發電量提升的因素。
另外一個就是前面幾位嘉賓提到大風機使用,我們覺得也是推低度電成本的非常關鍵的因素。
這個是我們做了一個加權平均歐洲使用的單機容量,如果2016-2020年歐洲使用單機容量在6-8MW級別。到2025年有可能使用13MW的單機投產。對比中國的情況,我們在中國看到的一個加權平均單機容量,目前在3-5MW級別。而且它的上升速度也不像歐洲來的這么快,可能這也是目前看到的一部分瓶頸。
另外,就是我們覺得歐洲的項目開發機制的慢慢演變也是降低他的成本的主要趨勢。
如果對比英國、荷蘭和丹麥的話可以看到荷蘭和丹麥的招標價格是遠遠低于英國的。我們覺得主要的因素其實就是因為他們兩個市場使用的開發機制是不同的。英國主要使用的是開發商為主導的機制,但是荷蘭和丹麥使用是集中式開發機制。那對于集中式開發機制來說,相比于開發商主導項目機制,它是通過政府主導前期的項目的開發,包括像風能測量,還有選址,海底電纜鋪設,都是通過政府完成的。那開發商負責的部分造價或者風險就大大降低了。同時,融資成本也可以降低。我們覺得這也是為什么歐洲的丹麥和荷蘭可以看到開發商以這么低價格招標他們項目。目前的話,中國主要是以開發商為主,未來如果慢慢可以通過這種機制的引進,也是一種可以降低中國海上風電度電成本的方式。
最后,我覺得歐洲海上風電項目經驗的累積也是很重要的。
歐洲海上風電開發無論是風機打樁、風機調度速度都是以非常快的速度下降的。總的來說我們目前看到在中國存在一定瓶頸。但是根據我們在歐洲看到的經驗,當一個市場累計到3-4GW累計裝機容量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從新興市場到成熟市場的切換。屆時我們可以預計到比較快速的度電成本下降。在中國,我們預計3-4GW裝機容量在2018-2019年達到的,隨著產業鏈不斷完善,我們可以快速看到度電成本的下降。
最后,我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對于全球海上風電市場的展望。
我想跟大家分享我們的方法學。對近期市場展望,我們通過我們的數據庫統計到項目,根據不同的項目建造時間,做一個自下而上的累計疊加做。對于長期的項目,我們其實是有一個內部模型,我們通過評估各個能源技術本身的經濟性,以及它對電網的影響做了一個未來的預測。值得一提的是海上風電相比于其他的間歇性可再生能源是有一定優勢的。
我們覺得海上風電對于其他可再生能源來說是非常重要附加價值,我們在這個模型里也是把這部分附加價值考慮進去了。這是我們統計每年新增的全球市場裝機容量,從2017-2030年,對于中國來說,我們覺得競價機制提前推出對中國市場近期的新裝機容量影響不會太大。所以我們還是維持我們對于中國海上風電的裝機的預測,我們預計到2020年之前中國的海上風電的累計裝機容量可以達到8GW。那之后在2020年-2030年每年新增容量可以達到2-3GW的容量的。
如果看累積的話,我們對全球海上風電項目都是非常看好的,我們預計從2017-2030年全球海上風電市場累積裝機量達到150GW左右,年復合增長率是16%。主要市場是在中國,英國,德國,美國和荷蘭和法國一些其他新興市場。那這個就是我今天所有的演講內容,謝謝大家。
(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經發言人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