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30日,為期兩天的中國中東南部風電開發研討會在湖南株洲圓滿落下帷幕。此次會議由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主辦、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風電事業部承辦,共有來自政府部門、國內外風電企業以及研究咨詢機構的700多名代表出席會議。其中,全國20個省(市)和近70個地方市、縣能源主管部門都派代表參加了此次研討會。
偌大的會場內,座無虛席,臺上精彩不斷,臺下全神貫注。
開幕式上,在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的主持下,湖南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株洲市政府、中國工程院、以及中國中車的領導分別致辭。
湖南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長劉年來表示,湖南有著豐富的分散式風資源,未來將按照三個優先原則開發分散式風電:一是優先開發電網消納能力較好、靠近負荷中心的區域;二是優先開發建設條件較好,風資源相對較為穩定的區域;三是有序開發對環境影響較小的區域。
株洲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何劍波指出,下一步,株洲將加大對風電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大力扶持以風電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建成一批風電項目。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教授陳政清呼吁,中東南部地區低風速風電發展現在迎來大好機遇,業界應該珍惜這次機遇,把中東南部的風電事業做好。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丁榮軍詳細介紹了中車株洲所的風電業務板塊:在低風速機組方面,中車株洲所在國內率先推出2兆瓦低風速機型,并形成了完善的產品譜系,還參與了一些行業標準的制定。
開發低風速風電,離不開對這些區域風資源技術可開發量的準確評估。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和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副總工、研究員張培群在主旨發言環節對此作了權威解讀。
秦海巖認為,中東部和南方地區風電開發仍大有可為,因為這些地區有著充足的風資源可供開發,而目前只開發了其中不到7%的資源量;同時,隨著技術突破,低風速風資源開發的經濟性得到顯著提升,年平均風速5米/秒的項目,年利用小時數能夠達到2000小時以上。
張培群則指出,在機組技術創新等因素的驅動下,中東部和南方19省(區、市)低風速資源技術開發量由3億千瓦增加到10億千瓦。
三場高峰論壇將整個研討會的氣氛引向高潮。嘉賓圍繞完善體制機制、技術創新與推動成本下降、通過風電開發加速縣域經濟發展等話題進行了廣泛探討。
高峰論壇一為政企論壇,由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經濟中心主任高虎主持。嘉賓圍繞“協調發展不是口號”這個主題,深入研討了如何完善體制機制,建立協調機制。
高峰論壇二則是一場知名企業CEO之間的強強對話,由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主持,重點關注“技術與成本的天平”主題。嘉賓暢談了創新增長方式,尋找定制化技術與降低成本之間的平衡。
高峰論壇三以“分散式風電論壇—縣域經濟的新引擎”為主題,在中國農機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秘書長祁和生的主持下,地方市、縣政府和企業代表共同探討了分散式風電開發的一站式服務方案,并一致認為推動分散式風電發展,能夠帶動地方產業結構調整,減輕環保壓力,為縣域經濟注入新動力。
6月30日,還進行了兩場技術專題論壇。
技術專題一重點關注低風速風電技術,來自金風科技、遠景能源、中車風電、海裝風電等企業和機構的嘉賓分享了發電機、葉片、整機、并網等方面的一些技術創新實踐。
技術專題二則是專門針對低風速風電場設計,邀請中國廣核新能源、明陽智慧能源、運達風電等企業的代表介紹了智能化運維、工程質量管控、整體解決方案等方面的一些經驗。
當天下午,組織方邀請與會代表參觀了中國中車旗下的株洲風電企業。
眾多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引發參觀者的極大興趣,他們不時駐足觀看并拍照。
兩天的會議,干貨滿滿,堪稱一次深度學習交流過程。
每當講到精彩處,總是能見到無數手機“瞄準”屏幕。
此次會議內容豐富,組織精密,贏得了嘉賓的一片點贊聲。而這背后離不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和中國中車的小伙伴們的辛苦付出。
從會議材料的制作到嘉賓的邀請,從會場布置到音效設置,都經過了反復討論和預演,一切的一切全是為了保障會議順利進行,讓嘉賓獲得最佳的參會體驗。用一個小伙伴的話來說就是,“方案被否,通宵達旦,那都不是事兒;要是參會者給了差評,那才是真是事兒,是我們無法接受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