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達到4400年均等效利用小時數的風電場可謂鳳毛麟角,這項數據背后有著怎樣的運維管理和服務模式做支撐,值得深入思考。
風電場的年等效利用小時數更高,意味著其擁有更好的風資源或更靠譜的機組,隨之而來的是可觀的發電量和經濟效益。但對于運維人員而言,這似乎不是什么“好事”,因為其對運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個例子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大蚶山風電場位于福建省,受季風和臺灣海峽“狹管效應”的共同影響,風能資源十分豐富,風電場的年平均風速達到8m/s,年等效利用小時數達到了4400小時以上。
“如果以北方地區2000的年等效利用小時數對比,機組在大蚶山風電場工作一年相當于在北方地區工作2年。”歌美颯福建地區維護區域經理高樹國說,“這就意味著維護團隊的工作時間很緊張,需要更高水平的設備管理能力,更加用心地將每一項維護工作落實好,從而獲得良好的客戶口碑。”
能夠確定的是,在運維時間緊張的束縛之下,該風電場的設備可利用率始終保持在99%以上。那么問題來了,歌美颯是通過怎樣的管理與服務模式,獲得了這樣的成績?
上篇:經驗集聚的管理模式
截至2016年4月底,在中國由歌美颯運維的風電機組為60萬千瓦,預計到2016年底在100萬千瓦左右。與一些國內整機商相比,這個數字顯得并不是非常巨大,但由于歌美颯已在54個國家運維了總容量超過2100萬千瓦的機組,因而形成了一套相當完善的運維工作管理模式。
這套運維工作管理模式可分為現場工作與后方支持兩個層面。其中,“維護現場的工作主要是進行消缺,包括機組設備運行與安全情況調查,定期完成定檢,每月進行運行數據的規整、登記,形成報告,做好現場所有配件庫存整體的管理協調,負責與客戶做好信息交換。”歌美颯中國運維經理費長生說。
同時,歌美颯非常注重運維支持體系建設,比如在中國設立了解決現場問題的部門,在第一時間響應需求,進行技術支持,解決疑難雜癥。對于該技術團隊解決不了的問題,會直接申請總部支持。
與大多數中國整機商相比,歌美颯在運維模式上較為明顯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人員配置與管理模式方面更為靈活。
“從歌美颯標準化的人員配置來講,每個5萬千瓦的風電場至少要配備4個技術工程師。每一個10萬千瓦的風電場,配備一個現場主管。每50萬千瓦到100萬千瓦的維護規模,根據地區不同會有一個區域化管理團隊。”費長生說,“而從運維模式來講,歌美颯在中國主要有兩種模式,第一種是比較接近歐洲傳統的模式,與分包商合作,約占目前運維項目的60%。”
據費長生介紹,在與分包商合作的運維模式中,5萬千瓦風電場中的4個工程師可能都來自分包商,而10萬千瓦的風電場中所配備的一個主管,則是歌美颯自己的員工。之所以在中國采用這樣的運維模式,首先是由于其更為靈活,如果市場發生一些需求的變動,可以更快符合當地要求。其次是作為全球化發展的企業,歌美颯從其進行運維工作之初,就更善于采用分包形式為客戶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