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30來歲時玩“刀”;50來歲時玩“小球”,玩到了全球第一;如今,74歲的他嫌玩“小球”不過癮,玩起了“大地球”;原來他喜歡“冷”,現在又愛上了“熱”。他就是全國人大代表、三全集團創始人陳澤民。30來歲時他是名外科大夫,50歲時已是副院長的他下海做速凍湯圓,中國第一顆速凍湯圓誕生。如今,74歲的他又“不務正業”了。帶領團隊搞地熱項目,形成地熱發電、取暖、制熱的完整產業鏈。
提起陳澤民,國人并不陌生,在締造出三全食品這個“速凍帝國”后,他將中國第一的速凍企業交給了后輩,自己在古稀之年,做起了一件“需要做的事”。而這件事,或許將像24年前,中國第一顆速凍湯圓落地一樣,再次開創一個先河,甚至,將引領一個行業誕生。
6月8日下午,老楊會客廳再次迎來陳澤民做對話嘉賓,而這次對話,他以一個新的身份亮相,鄭州地美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首次公開披露了他“卸任”三全后的新一輪創業之路,開始搞地熱開發項目。
陳澤民介紹,地熱作為新能源的使用,將代替石油、天然氣、煤炭等,也是今后發展的方向。利用地下熱能發電,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沒有污染。如果采用熱能轉換技術,用地熱代替石油、天然氣等發電,可以取消燒煤取暖的鍋爐,從而減少煤炭開采,將藍天白云還之于民。
陳澤民說道“我國的鉆井技術能夠打到五六千米、七八千米、甚至上萬米的深度,這樣它已打到了幾百度的巖石里了,這樣的熱量,如果轉變成電能,相當于整個地球就是個大鍋爐。不但是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環保的能源,而且解決新能源的問題,解決霧霾的問題,給人類造福。”。
目前地熱資源大規模開發利用主要在美國、新西蘭等20多個國家進行,相比于太陽能、風能、水能等,地熱資源具有其獨特的優勢,而我國的地熱資源則排在第18位,開采量微乎其微,更多的是很多鉆井隊打了千米深井,沒有發現石油,而將井給荒廢了,殊不知再深下去一點,無限的地熱資源就會涌現。
有人問他為何要再創業,為何要選擇這個行業?陳澤民說這就是興趣,發自內心的一種愛好。
這種追求至今、奮斗不止的支撐,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具有,更何況堅持了數十年。
這種拼勁兒還感染了很多人,80多歲的汪集煬就是其中之一,作為中科院老一輩的科學家,他研究地質和能源,但沒有想到地熱發電,聽了陳澤民的想法之后興奮不已,如今已來到了鄭州,決定當好參謀,并成立了地熱研究基地,再次投身到科學研發當中。
“我們不是在技術上落后,而是觀念方面。人們的固定思維覺得地熱能源成本高,但實際上恰恰向反,地熱發電的成本一度電0.15元,火力、水力是0.3元,風力是0.6元,太陽電池是0.9元。而現在我們所采用的新技術、新方法、新手段、新設備是世界上還沒出現過的。這種新的方法還沒有出現,怎么能判斷它不行?所以我們現在是正在開辟一個前人所沒有做過的偉大創新。”就像當初創新速凍湯圓,這次創新,陳澤民一樣的堅定不移。
而對于地熱能源發電這個新行業,目前國家沒有標準,沒有先例。很多人質疑他,包括一些專家在內,他們擔心環境問題,發展問題,甚至是地震……“創新就是要敢于‘先試先行’,否則怎么叫創新呢?”陳澤民回答。
有人問陳澤民“用一個詞概括,您認為您是怎樣一個人?”陳澤民回答:“不要多此一舉想那么多,我沒有想過個人身體怎么樣,我每天都在想早日實現我的夢想,把我的事業做成功,讓大家從中受益,這比什么都重要。我覺得現在有使不完的勁,都在考慮這些問題,夢想帶來的動力是精神的動力。”
在會客廳的最后,楊建國仍然按照慣例,用了5個詞做了主要總結。初心,陳老從小的幻想,堅持了下來,在70多歲高齡,仍然堅持創業,把幻想變成創業,變成產業。
技術,陳老消除了關于新能源、地熱發電的多個疑問和困惑,用他的話說,最關鍵的是有技術,熱源現在已經不成問題了。
算賬,隨著科技的發展,地熱發展從經濟成本上來看,會越來越容易,如果光考慮技術賬,不算經濟賬,就沒有產業化的可能。
享受,享受創業的過程,享受解決問題的過程,最應該學習的,就是陳澤民這種由興趣帶來的創業動力。
信心,對于創業,信心比金錢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