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入行風電瓶頸多,市場包容性有待放開
經歷了整十年在風電整機制造行業闖蕩的李勇也重新審視這個問題:中小型的民營企業在從事風電這類高端裝備制造業中遇到瓶頸究竟該如何解決?
在李勇看來,風電市場涌入式的激烈競爭、風機價格逼近成本的下跌等客觀條件已經制約了中小風電企業的發展。在2005年之前,國內只有少數幾家風電制造商,且規模小、技術落后,風電場建設主要依賴進口設備,但在當時“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不滿足設備國產化率要求的風電場不允許建設”這一政策的鼓勵下,全國各大發電集團和民營企業蜂擁而至,形成了跑馬圈風、風電投資全面開花的局面。李勇也是在這個時候和十幾個浙商系的投資人出資1.5億元成立了萬德風電,正式成為追逐風電新能源領域價值洼地的一員。
一擁而上的市場競爭雖然曾創造了2007年一機難求的盛況,但是緊接著也造成了風電制造產能過剩的局面,這幾乎讓民營風電企業全軍覆沒。風電行業在經過近五年迅猛發展之后,從2010年開始,國內風電裝機雖然仍然維持在一個很高的水平上,但與之前連續5年總裝機翻倍增長相比,增長率明顯放緩,風電整機制造者、風電場運營者由于原材料價格上漲、產能過剩、資源主要由國企支配等原因,國內市場風機價格幾乎逼近成本,這讓原本在融資成本上沒有優勢的民營風電企業更加難以為繼。
正因為產能過剩等原因,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隨后出臺的《風電設備制造行業準入標準(征求意見稿)》讓小企業進入風電領域的門檻更高。據了解,當時國內的風機整機制造商超過80家,但能夠達到上述標準的整機制造廠商不超過幾十家,一些國字號背景旗下的風電企業相對民營企業等中小企業更能“熬”過這段艱難時期。
其次,對民營企業來說,融資成本高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按照李勇算的一筆賬來看,按照行業規律,一臺風電機成本完成回收最快也要8年左右,在國內估計要在10年左右,而在動輒數億資金流的風電行業,加之成本高額的民間融資,很多民營企業會出現成本還沒有收回前就已經不存在了的情況,要么被淘汰,要么被兼并。
除了投入資金“入不敷出”以及市場的客觀條件,風場資源越來越少也是萬德風電等民營風電企業一直面臨的主要瓶頸。按照行業里的說法,寸土寸金、風場資源有限,現在全國只要稍微有點風電資源的地方基本上都被瓜分完畢,民營企業也有一些,但民營持有風場的比例非常小,因為無論是風電設備制造還是風場建設都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國有電力企業憑借先天的政府資源和優厚的融資能力,形成良性循環,這讓寥寥無幾的民營風電企業競爭壓力異常巨大。
同時,入網電價當量也是李勇一直擔心的一個因素,比如一臺1.5兆瓦的風機每小時發電是1500度,按一年有效發電時間為2000小時,一個擁有33臺機組的風場年發電量大約為9900萬度電。如果電價下調4分錢,那么一個風場將減少營收近400萬元,一旦風場盈利受損,那么放棄風電機組的現象則更為嚴峻,最終的結果是小型風電企業遭殃。
“民營企業在利潤導向的驅動下有著技術創新的迫切動力,但由于自身在資金和技術上的不足,身處風電等高端裝備制造業的民營企業目前的處境已非常尷尬。因此,風電行業想要徹底復蘇必須要有政策做保障,包括國家層級的監管政策、并網政策、補貼政策、信貸政策需要落實到位,同時,增加對風電站的建設和運營環節的投資,幫助民營企業脫離困境,增加市場的活力,” 中國農機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秘書長祁和生也呼吁給中小企業再“托”一把。
對萬德風電而言,“第一個吃它的螃蟹的人”——上海電力實業總公司負責人在使用了萬德風機的永磁直驅設備后也給出了忠懇的建議,“萬德風電的機組,無論是整體系統,還是低電壓穿越、低風速運行、風葉自動控制等優勢技術都在實際應用中表現地值得肯定,但從‘實驗室’成果轉化為符合高端智能裝備市場的產品,在技術創新、風場資源配置、資金保障、市場‘破冰’等方面,民營風電企業還有太多的基礎工作要做。單純地從其擁有自主研發的、符合目前行業潮流的風電技術而言,掌握著更多資源的央企、國企應該給予新興的民營企業或項目一些機會,要讓有潛力的技術創新得以延續,得到更好的平臺進行發展。”
目前迫于市場‘壁壘’和資金窘境已經停工停產的萬德風電仍保持著包括國內第一代風力發電機組設計總工程師在內的10多人的研發團隊,因為在李勇看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而且是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風電技術不應該被埋沒和浪費。他告訴記者,他很羨慕幾年前民營企業華創風能被央企大唐集團收購,一方面大唐集團通過收購股權的方式進入風電裝備制造業,一方面華創風能在編制上將正式納入大唐集團,成為其子公司,意味著華創風能在市場拓展上得到了更多的支持,使其隨后占據全國新增風電裝機量前十幾名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積累得以保留和發展。